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国际刊号:ISSN 1673-503X
国内刊号:CN 21-1531/P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3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2-08-28 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封面目录
    2022 (4):  0-0. 
    摘要 ( 50 )   PDF(14759KB) ( 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文
    东北冷涡背景下沈阳地区一次强降水过程分析
    段云霞,李得勤,纪永明,班伟龙,吴宇童,李晓鸥
    2022 (4):  1-10.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2.04.001
    摘要 ( 371 )   HTML ( 23 )   PDF(4370KB) ( 168 )  

    利用辽宁省区域自动站、探空和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及ECMWF再分析资料, 对2016年6月30日发生在沈阳地区一次局地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天气特征及可预报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此次天气过程为东北冷涡背景下典型的午后强对流天气, 白天太阳辐射加热使得沈阳城区温度高于周边区域, 配合中低层的高湿环境具有较好的不稳定能量; 暴雨发生前2 h, 近地面至300 hPa高度西南气流不断增强, 低空急流出口区减压, 使得垂直运动增强, 上升运动高度达到对流层顶, 有利于触发和加强对流, 1.5—3.0 km的16 m·s-1的西南风脉动和急流减弱消失对降水发生和结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午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不稳定层结在强降水发生前2 h建立, 散度最大时段与强降水时间对应较好; 雷达观测反映这次降水以低质心暖云降水为主导, 具有较高的降水效率, 地面辐合线触发了对流, 并逐渐发展演变成带状对流系统。从数值预报的结果来看, 模式未能报出城市下垫面对气象要素的影响, 对于地面辐合线的预报存在明显的滞后偏弱, 导致强降水预报难度增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宁区域性大暴雨成因分析及多模式数值预报空间检验
    于跃, 毕明林, 阎琦, 林海峰, 冯冬蕾, 于凡越
    2022 (4):  11-18.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2.04.002
    摘要 ( 373 )   HTML ( 13 )   PDF(2536KB) ( 67 )  

    利用三源融合格点降水实况、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产品及FNL再分析资料, 对2020年汛期辽宁地区12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天气系统分型检验表明, 气旋型暴雨模式的可预报性较低。选取2021年7月12—14日辽宁地区典型气旋型暴雨过程进一步分析, 采用面向对象目标的空间检验方法SAL, 结合传统检验方法, 从结构、强度和位置三个方面定量分析不同模式预报偏差的原因。结果表明: 暴雨落区集中且呈双雨带分布, 局地雨强大, 辽宁东、西部降水成因不同。CMA区域模式较全球模式暴雨TS评分高; SAL空间检验表明, CMA区域模式对于雨带内部结构把握较好, 全球模式结构误差主要来源于降水极值预报不足; 强度检验表明, CMA-MESO3km强度接近实况, EC_THIN次之, CMA_GFS的降水强度预报较差; 各模式暴雨落区基本可信, CMA-MESO3km最优, 暴雨落区的误差主要由于模式预报降水过程主体重心与实况的偏差较大所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0年春季中国北方一次扬沙天气过程微气象学与沙尘输送特征
    张艺萌,李晓岚,张宏升,洪也
    2022 (4):  19-26.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2.04.003
    摘要 ( 133 )   HTML ( 6 )   PDF(2000KB) ( 61 )  

    利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和沈阳地区同步气象要素梯度观测和地面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质量浓度观测资料, 分析了中国北方地区2020年5月10日一次大范围扬沙天气过程微气象学和沙尘输送特征。结果表明: 受大尺度天气系统影响, 此次沙尘天气过程中科尔沁沙地不同高度(< 20 m)风速均明显增加, 各层相对湿度和浅层地表含水量有所降低, 较强湍流动力作用配合干燥的土壤和大气环境有利于沙源地区地表大量的沙尘粒子释放到大气中。此后这些沙尘粒子随较强的西北气流集中在2—3 km以下高度向下游地区输送。受沙尘输送的影响, 沈阳地区10日小时平均PM10浓度最高达817 μg·m-3, 能见度减小至3.7 km。此外, 科尔沁沙地起沙过程中能见度与摩擦速度存在明显的反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2=0.93), 与湍流动力学热通量相关性相对较小, 表明湍流动力作用在此次起沙过程占主导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BCC-CSM2-MR模式CMIP6试验的辽河流域气温降水模拟与预估
    翟晴飞,孙凤华,敖雪,耿树江,李成龙,李遥,李鸣钰
    2022 (4):  27-36.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2.04.004
    摘要 ( 321 )   HTML ( 14 )   PDF(2349KB) ( 43 )  

    基于国家气候中心中等分辨率模式版本BCC-CSM2-MR开展的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模拟结果, 首先利用辽河流域80个气象站点观测资料对模式的性能进行了评估, 然后分析了未来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情景下的气温降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模式能较好的模拟气温和降水的月、季、年变化, 模拟的气温较观测气温偏低, 模拟的降水略偏多; 模式对秋季和冬季气温的模拟性能明显优于夏季和春季, 对夏季降水的模拟性能较好。模式较好地模拟了辽河流域气温南高北低的纬向分布以及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空间分布形势, 较好地模拟出辽河流域冷暖中心位置, 模拟的降水偏少地区位于辽河流域水系稀疏地区。相对于基准期(1995—2014年), 未来辽河流域气温、降水基本呈增加趋势, 未来不同时期不同情景气温增幅均表现为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 冬季和春季增温幅度较大, 夏季降水量增幅最显著。随着排放情景升高, 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最高)气温增幅持续增大, 显著增温地区集中于辽河流域东北部。SSP1-2.6和SSP2-4.5情景下预估降水的增幅自西南向东北递减, 降水增加大值区位于辽宁西部; SSP3-7.0和SSP5-8.5情景下降水增幅自西向东逐渐递减, 降水增幅显著区域位于辽河流域上游的内蒙古和辽宁西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台风“巴威”不同类型降水多模式预报与空间检验对比评估
    王东东,孙丽,杨磊,沈历都,王恕,陈宇
    2022 (4):  37-46.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2.04.005
    摘要 ( 231 )   HTML ( 3 )   PDF(2269KB) ( 52 )  

    以传统的检验方法和基于对象诊断评估方法(MODE), 对首次以台风级别影响辽宁的“巴威”台风(2008)的台风暴雨过程不同性质降水的多模式(ECMWF、CMA_MESO 10KM、CMA_MESO 3km和睿图东北模式)预报结果进行了检验评估。结果表明: 受“巴威”远距离和本体影响, 辽宁省先后出现对流型降水和稳定型降水, 传统检验和MODE检验结果均表明, 多模式的对流型降水预报效果要优于稳定型降水, 这很可能是多模式对于台风北上减弱产生稳定型降水的影响系统的预报强度偏差大导致, 在今后预报中务必注意台风强度预报偏差对本体稳定型为主的降水的影响。传统检验结果中, CMA_MESO 3km和ECMWF模式的评分较高, 并且对于对流型降水雨带的形状、范围和质心距离、交集面积预报效果最好, ECMWF模式对稳定型降水也有着较高的目标相似度评分。尽管睿图东北模式由于对10.0 mm以上量级降水较高的空报和漏报率, 而导致TS评分偏低; 但在MODE检验结果中, 东北模式预报的强降水雨带的中心位置、降水强度和范围均接近实况, 目标相似度更高, 尤其在对流型降水阶段目标相似度达到了1.00, 模式对于对流型降水预报有着较好的可参考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辽宁省初霜冻日期预测模型研究
    王涛,王乙舒,赵春雨,王小桃,秦美欧,沈玉敏,侯依玲,赵建云
    2022 (4):  47-56.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2.04.006
    摘要 ( 174 )   HTML ( 11 )   PDF(2212KB) ( 162 )  

    基于前期ERA5逐月再分析数据, 应用3种机器学习算法(Lasso回归、随机森林和神经网络)对辽宁省初霜冻日期进行预测评估。Lasso回归算法提取对初霜冻日期预测有重要指示意义的气象要素特征集, 通过交叉验证和超参数调优建立初霜冻日期预测模型, 利用均方根误差(RMSE)和距平同号率方法定量定性地评估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 特征选择后的气象要素特征集建模提升了模型的泛化能力、可解释性和稳定性; Lasso回归模型在4月起报的预测效果最好(RMSE为6—8 d), 神经网络模型在5月起报性能最好(RMSE为6—9 d), 随机森林模型在3月起报性能最好(RMSE为8—9 d); 辽宁全省大部分站点距平同号率为50%—70%, 其中Lasso回归和神经网络模型为5月起报最高(约为68%), 随机森林算法为3月起报最高(约为62%)。特征选择和敏感性实验结果发现, 低植被覆盖比例是初霜冻日期预测关键预测因子, 植被覆盖率越高越有利于地表含水量保持, 降温容易产生霜冻, 初霜冻日期也就越易提前, 去掉低植被覆盖比例因子后模型预测效果显著下降, 也表明该因子是模型建模的前期关键因子。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庆山地区域气象要素空间插值方法对比
    杨春华,郑莉,黄河清,雷波,杨硕,刘建辉,张明阳,段秋宴
    2022 (4):  57-66.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2.04.007
    摘要 ( 134 )   HTML ( 2 )   PDF(1793KB) ( 249 )  

    利用重庆地区1999年和2018年气象数据, 分别采用薄盘光滑样条、协同克里金、普通克里金、反距离加权4种方法, 从年和月两种尺度对气温、降水、太阳总辐射三个要素进行空间插值; 采取交叉验证方法, 用MAE、MRE、RMSE评估插值精度, 确定各要素最优插值方法。结果表明: 气温和太阳总辐射最优插值方法为薄盘光滑样条, 降水为反距离加权; 插值精度上气温、太阳总辐射高值月份优于低值月份, 降水则相反, 但三个要素均表现出年尺度优于月尺度。MRE检验表明, 插值精度为气温>太阳总辐射>降水, 1999年年尺度插值精度分别为1.86%、4.60%、6.87%, 月尺度插值精度分别为2.79%、5.82%、17.42%;2018年太阳总辐射年、月尺度插值精度分别为3.03%、4.88%, 区域站加密后气温、降水年尺度插值精度分别为2.03%、11.20%, 月尺度对应插值精度分别为3.20%、23.14%。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1—2018年中国东北地区秋冬季霾日变化及其与北极海冰的关系
    王迪,王震,李岚,孙丽,孟鑫,肖楠舒,杨东军
    2022 (4):  67-75.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2.04.008
    摘要 ( 113 )   HTML ( 3 )   PDF(3170KB) ( 41 )  

    利用中国东北地区1981—2018年16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资料, 定义了中国东北地区秋冬季霾日指数, 分析了年际尺度上该地区霾日数与同期大气环流异常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 中国东北地区秋冬季霾日指数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 欧亚—太平洋遥相关型(Eurasia-Pacific Teleconnection Pattern, EUP)负位相、东亚大槽偏弱等大气环流异常配置导致中国东北地区秋冬季霾的发生频次增加。巴伦支海与喀拉海北部海域是影响中国东北地区秋冬季霾日年际变化的海冰关键区, 该区域海冰面积与霾日数呈显著负相关, 北极海冰通过改变大气环流间接影响中国东北地区秋冬季霾日发生频次, 当北极海冰异常偏少时, 东亚冬季风偏弱, 近地面风速偏低, 环境湿度偏高, 中国东北地区受东北亚异常反气旋西侧的异常偏南风控制, 且受“EUP”负位相模态影响, 东亚大槽减弱, 有利于大气污染物和水汽向中国东北地区输送, 该地区秋冬季霾的发生频次增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1—2020年沈阳地区春玉米生长季水热资源时空特征
    姜珊,张海旭,张菁,宋晓巍,李石,于璐,王新秀
    2022 (4):  76-84.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2.04.009
    摘要 ( 150 )   HTML ( 3 )   PDF(2048KB) ( 63 )  

    利用沈阳地区7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数据以及春玉米生育期数据, 对1980—2020年春玉米播种期、苗期、拔节期、抽雄期、成熟期和全育期的生长度日(GDD)、高温度日(HDD)、降水量及其气候倾斜率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春玉米全育期生长度日呈上升趋势, 各生育期生长度日空间分布差异不太显著, 总体上呈由北向南递增趋势, 高值主要分布在浑南区和苏家屯区, 低值分布在康平县和法库县。春玉米全育期高温度日呈递增趋势, 除康平县在成熟期高温度日呈减少趋势, 其他各地生育期高温度日均呈增加趋势, 空间上由西北向东南不断递增。沈阳地区在近40 a春玉米全生育期均呈降低趋势, 空间上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减趋势, 在苗期各地降水均呈增加趋势, 其他时期均以减少趋势为主。沈阳地区春玉米全育期热量资源呈增加趋势, 但降水量呈减少趋势, 此种趋势增大了该地区极端高温和气象干旱风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寡照胁迫对温室番茄开花坐果特性的影响
    张继波,李楠,邱粲,薛晓萍
    2022 (4):  85-92.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2.04.010
    摘要 ( 139 )   HTML ( 1 )   PDF(881KB) ( 110 )  

    以番茄品种“金冠5号”为试验材料, 利用2015—2019年山东省农科院日光温室中不同层数的遮阳网模拟不同寡照(PAR≤200 μmol·m-2·s-1)持续日数(0 d、1 d、3 d、5 d、7 d、9 d), 观测番茄开花后各穗花开花期(Blooming Date, BD)、开花数(Number of Flowers, NoF)、开花率(Flower Rate, FR)、坐果率(Fruit Setting Rate, FSR), 分析寡照胁迫对番茄开花坐果特性的影响, 并基于温光效应(Accumulated Photo-thermal effectiveness, APTE)建立寡照胁迫对番茄开花坐果特性影响的模拟模型, 对其进行验证, 并与PAR日积分法(PAR)构建的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寡照胁迫下, 番茄六穗花开花期不同程度推迟, 尤其是遭受寡照胁迫直接影响的第二、第三穗花开花期推迟最明显, 幅度最大, 持续寡照7—9 d, 番茄第二穗花开花期较对照推迟一周左右; 番茄单穗果实数、坐果率均随寡照持续天数的增加呈降低趋势, 寡照持续时间越长、降幅越大; 基于APTE构建的模型明显提高了寡照胁迫下番茄开花坐果特性的预测精度, 与PAR法相比, 番茄第二、第三穗花BDC、NoFC、FRC和FSRC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分别降低了25.5%、16.7%、21.2%、23.8%和31.4%、22.4%、25.2%、26.6%。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WOFOST模型的辽西地区典型旱年不同播期玉米干旱损失评估
    方缘,陈妮娜,姜鹏,耿世波,米娜,王贺然,朱宪龙,张玉书
    2022 (4):  93-101.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2.04.011
    摘要 ( 100 )   HTML ( 0 )   PDF(767KB) ( 105 )  

    针对干旱灾害频发的辽西地区, 以春玉米为研究对象, 选取WOFOST作物模型, 利用干旱胁迫控制试验数据、田间试验数据和气象数据驱动模型, 进行典型旱年的模型适用性及不同播期的干旱损失评估研究。结果表明: 经过参数校准后的WOFOST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辽西地区典型旱年春玉米产量及损失。辽西地区不同播期受干旱的影响程度不同, 因旱减产风险随播期推迟而减小, 2015年(中旱)干旱导致的平均减产率可达59%—61%, 2018年(轻旱)可达20%—39%, 2020年(中旱)可达36%—62%。不同生育期内干旱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不同, 总体上拔节期—抽雄期和抽雄期—乳熟期持续重旱对产量的影响最大, 其次是抽雄期—乳熟期、拔节期—抽雄期。玉米各生育期受干旱影响程度, 朝阳站最大, 其次是黑山站和阜新站。辽西地区在旱年, 拔节期—抽雄期发生中旱和重旱风险随播期推迟而增加, 抽雄期—乳熟期发生中旱和重旱风险随播期推迟而减少, 当拔节期—抽雄期和抽雄期—乳熟期连续发生重旱, 干旱灾损程度随播期推迟而加重, 减产率可高达46%—84%。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江平原土壤湿度记忆性及其与水热气候条件的关系
    王芳,梁静,孙洪伟,高永刚
    2022 (4):  102-109.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2.04.012
    摘要 ( 106 )   HTML ( 2 )   PDF(2198KB) ( 25 )  

    利用1982—2020年三江平原19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土壤湿度及同期降水、气温数据, 基于相关系数和自相关系数统计方法, 分析了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土壤湿度记忆性及与降水、气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春、夏季三江平原土壤湿度记忆时间均在10—40 d, 各层土壤湿度记忆性的空间分布以中间层(10—20 cm)土壤湿度平均记忆时间最长, 呈上下层递减的趋势; 春季三江平原10—20 cm土层土壤湿度的记忆时长平均20 d, 夏季平均17 d; 夏季土壤湿度记忆性强度大于春季, 空间分布以三江平原西部的记忆性较强, 随着土层的增加土壤湿度记忆性有增大的趋势。降水是三江平原土壤湿度主要来源, 受降水和气温协同作用的影响, 夏、秋季土壤湿度与同期降水量、温湿指数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春季土壤湿度与前期秋冬季降水亦呈显著正相关, 与前期温湿指数呈负相关, 前期秋冬季气温的升高会促进土壤的融冻, 从而使当年春季土壤水分增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1—2019年安徽南部山区与北部平原闪电分布特征
    王凯,鞠晓雨,邱阳阳,程向阳
    2022 (4):  110-117.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2.04.013
    摘要 ( 147 )   HTML ( 6 )   PDF(1068KB) ( 52 )  

    利用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安徽省ADTD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 对安徽南部山区与北部平原的闪电频次、极性、雷电流强度等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安徽南部山区总闪电频次约为北部平原的2.84倍, 北部平原正闪比高于南部山区, 这与两地区强对流天气类型有关。两地区闪电频次的月、日变化均呈单峰分布, 春季、夏季闪电活动明显多于秋季、冬季, 午后至傍晚为一天中的雷电活跃时段, 但南部山区在雷电高发月份及时段的闪电频次波动程度远大于北部平原。在雷电流强度方面, 北部平原整体上大于南部山区, 正、负地闪强度分别高出10.77 kA、9.52 kA, 其中正地闪强度峰值均出现在2月, 负地闪均为10月, 南部山区正、负地闪及北部平原负地闪日强度峰值与频次峰值时段相反。对安徽省总闪频次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 EOF分解的前5个特征向量累计方差贡献达到59.137%, 空间上表现出安徽南部山区与北部平原雷电活动变化趋势既具有一致性, 也具有明显的南北差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适用于温度和气压秒级数据的质量检查方法初探
    廖荣伟,房小怡,刘怀玉,曹玉静,张冬斌,朱玉周
    2022 (4):  118-126.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2.04.014
    摘要 ( 109 )   HTML ( 1 )   PDF(1872KB) ( 104 )  

    利用自动气象站秒级观测数据, 应用一种基于百分位阈值法的界限值检查算法, 对温度、气压2种秒级数据进行了界限值检查试验。结果表明: 针对试验站温度、气压秒级数据进行质量检查, 采用百分位(p=99.9%和p=0.1%)阈值法的检查效率较高, 且具有误判率较低的特点。采用6种百分位阈值法系数组合方案以及2种标准差法进行检查试验, 其中有3种方案的“标记”率低于给定的统计预期值, 误检率较低, 检查结果较好, 检查出的“标记”数据分别为33个、3个和0个, 标记率分别为0.076%、0.007%和0.000%。综合分析, 以1 min滑动窗口结合30 min时间区间系数组合方案的百分位阈值法检查效率最优, 具有“标记”数据少, 误判率低, 且计算机运算负荷小的特点。对连续30 d的温度和气压秒级数据运用该算法检查, 结果均较好。对人工构造的错误数据, 能准确检出。该质量检查算法可应用到无长年代历史观测资料的气象站、缺少临近站对比的气象站以及新建气象站使用, 对于地处偏远、条件恶劣的气象站也同样适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气象因子的南京市冬季和夏季用电量预测研究
    陈圣劼,田心如,姚阮,姜麟
    2022 (4):  127-135.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2.04.015
    摘要 ( 155 )   HTML ( 1 )   PDF(1376KB) ( 170 )  

    基于2014—2016年南京市常规气象逐时观测数据、逐日用电量和逐时用电负荷数据, 分析南京市用电量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南京市用电量7—8月、12月至翌年1月为两个峰值, 4月和10月为两个谷值, 年变化明显。四季均呈现显著“周末效应”。用电负荷一天内有两个峰值, 分别出现在10时和20时; 两个谷值, 一个谷值冬夏季在04时, 另一谷值冬季在14时, 夏季在18时。南京市用电量与气象条件的变化密切相关, 气象因子与用电量的关系在不同月份有所不同, 如夏(秋、冬)季气温日较差越大(小), 用电量越大; 7月、8月(10月至翌年3月)气温越高(低), 用电量越大; 冬季用电量受气象要素的影响程度总体低于夏季。冬季用电量主要受气温制约; 夏季用电量受气象要素的影响更为复杂, 除了气温, 还需综合考虑水汽、日照等因子。利用逐步回归法, 建立冬、夏季逐月日用电量气象预测方程, 方程中入选气象因子的存在明显的月际差异。不同月份分别针对性地考量入选气象因子的预报值, 做出用电量预估, 可为电力调度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高压跨区域输电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
    马小会,徐敬,张自银,李梓铭,温维
    2022 (4):  136-144.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2.04.016
    摘要 ( 120 )   HTML ( 0 )   PDF(2111KB) ( 119 )  

    依托“锡盟—济南”特高压输电工程,根据WRF-Chem V3.7大气化学模式系统对北京及周边地区污染物浓度变化进行模拟和评估,设置不同地点、不同高度、不同排放量等,定量化评估特高压跨区域输电工程对受端区域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气象条件下,东南小风的情况下,工程对北京大气环境影响范围最大;根据虚拟电厂的高度,对9 m、27 m、46 m、64 m、91 m、130 m、185 m和255 m高度分别评估,发现在电源点附近,对91 m空间层的大气PM2.5浓度影响最大;远距离输送后,对0—45 m空间高度层的大气PM2.5浓度影响最大;“锡盟—济南”特高压工程配套电源点对北京地区相关污染物浓度变化影响极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地形云催化增雨试验研究进展
    常倬林,朱浩然,李得勤,田磊,党张利
    2022 (4):  145-152.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2.04.017
    摘要 ( 100 )   HTML ( 6 )   PDF(547KB) ( 30 )  

    地形云作为最具有前景和可行的人工影响云系,受到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地形云催化增雨野外科学试验的历史进程,总结了野外科学试验中取得的成果,梳理了在地形云催化增雨试验中需关注的几个关键科学问题,包括对地形云自然降水过程的分析、地形云系统中过冷水在云内的分布、山地云系的微物理过程演变特征及其与中尺度动力结构的关联,介绍了宁夏开展地形云野外科学试验的实践,提出了加快地形云催化野外科学试验,提高地形云云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及建议。为解决中国西北地区干旱问题,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及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报
    辽宁暴雨诱发山洪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耿世波,聂哲,王瀛,方缘,肖光梁,李鸿强,纪永明,朱宪龙,周晓宇
    2022 (4):  153-160.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2.04.018
    摘要 ( 131 )   HTML ( 5 )   PDF(2818KB) ( 141 )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利用2005—2019年辽宁省1639个自动站逐时降水观测资料、2017年辽宁省30 m分辨率的基础地理信息和山洪沟资料以及风险普查数据,对辽宁暴雨诱发山洪灾害风险区划进行研究,并将风险区划结果与历史山洪灾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山洪灾害与降水相关性统计发现,6 h暴雨作为辽宁省山洪致灾因子更为合适,因此构建了6 h综合利用分级暴雨强度及暴雨频次精细评估暴雨致灾危险性;山洪沟沟口高程、沟床比降及河网密度等资料可有效评估山洪孕灾环境敏感性;人口密度、耕地比例两个风险暴露度指标以及灾损敏感系数可大体评估承灾体的易损性;与历史山洪灾害空间和频率分布对比,山洪灾害的高发区与在本次风险区划高风险区基本吻合;精确到每个山洪沟风险区划的结果,提高了山洪灾害的风险区划精度,为辽宁暴雨诱发山洪灾害精准防御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天山山区干旱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
    吴秀兰,张婧莉,余行杰,玛依拉·买买提艾力
    2022 (4):  161-167.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2.04.019
    摘要 ( 151 )   HTML ( 4 )   PDF(2577KB) ( 89 )  

    以自然灾害风险四因子理论为基础,综合考虑研究区自然及社会经济情况,建立适合天山山区干旱灾害风险概念框架和指标体系,结合GIS技术进行了该地区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结果表明:致灾因子危险性较高的区域是伊犁河谷及天山北坡一带,东疆地区和南疆西部危险性较低;承灾体脆弱性较高的区域为伊犁河谷和博州地区,吐鲁番、哈密及克州属于低脆弱区;孕灾环境敏感性较高地区主要分布在天山北坡的精河至吐鲁番一线、阿克苏地区西部、巴州北部等地,伊犁河谷、巴州北部、哈密市北部、南疆西部山区属低敏感区;防灾减灾能力整体表现为中东部高于西部区域;新疆天山山区干旱综合风险整体呈现出中部高、两端低的趋势,即中部的天山南北两侧干旱风险高于南疆西部和东疆地区。构建的评估模型总体反映了研究区旱灾综合风险水平,可为新疆天山草原灾害风险管理、应对气候变化、抗旱减灾行动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