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R].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2022.
|
2 |
陈伟, 徐学哲, 刘文清. 2017—2021年苏皖鲁豫交界区域PM2.5和O3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 环境科学, 2024, 45 (4): 1950- 1962.
|
3 |
姜华, 高健, 李红, 等. 我国大气污染协同防控理论框架初探[J]. 环境科学研究, 2022, 35 (3): 601- 610.
|
4 |
张涵, 姜华, 高健, 等. PM2.5与臭氧污染形成机制及协同防控思路[J]. 环境科学研究, 2022, 35 (3): 611- 620.
|
5 |
李红, 彭良, 毕方, 等. 我国PM2.5与臭氧污染协同控制策略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 2019, 32 (10): 1763- 1778.
|
6 |
王芃, 朱盛强, 张梦媛, 等. 大气氧化性及其对二次污染物形成的贡献[J]. 科学通报, 2022, 67 (18): 2069- 2078.
|
7 |
张小曳, 徐祥德, 丁一汇, 等. 2013—2017年气象条件变化对中国重点地区PM2.5质量浓度下降的影响[J].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20, 50 (4): 483- 500.
|
8 |
花丛, 江琪, 迟茜元, 等. 我国中东部地区2015—2020年夏半年PM2.5和臭氧复合污染气象特征分析[J]. 环境科学研究, 2022, 35 (3): 650- 658.
|
9 |
李伟杰, 赵胡笳, 陈权亮, 等. 2020年1—3月四川地区大气污染物变化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2, 38 (1): 15- 22.
|
10 |
史之浩. 气象条件对中国地区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影响的模拟研究[D]. 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2.
|
11 |
严茹莎, 陈敏东, 高庆先, 等. 北京夏季典型臭氧污染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J]. 环境科学研究, 2013, 26 (1): 43- 49.
|
12 |
曾欣, 舒磊, 张靖, 等. 长株潭区域一次重度污染过程气象成因[J]. 中国环境监测, 2023, 39 (5): 183- 192.
|
13 |
王秀玲, 花家嘉, 李轩, 等. 2015—2017年唐山市PM2.5重污染生消气象条件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0, 36 (4): 45- 51.
|
14 |
谢启玉, 李京梅, 周琴, 等. 2015—2018年青海东部城市群O3污染特征及其气象条件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3, 39 (2): 53- 61.
|
15 |
隋玟萱, 王颢樾, 唐晓, 等. 山东省2015年PM2.5和O3污染时空分布特征[J]. 中国环境监测, 2019, 35 (2): 59- 69.
|
16 |
周梦鸽, 杨依, 孙媛, 等. 2016—2020年山东省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环境科学, 2022, 43 (6): 2937- 2946.
|
17 |
张淼, 丁椿, 孟赫, 等. 山东省环境空气中PM2.5与O3的复合污染特征与时空变化趋势[J]. 环境科学研究, 2023, 36 (2): 246- 259.
|
1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2012[S].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6.
|
19 |
环境保护部.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 HJ 633-2012[S].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6.
|
20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 HJ 663-2013[S].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3.
|
21 |
刘洪利, 龚山陵, 何建军, 等. 环境气象评估指数EMI原理及应用[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2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与环境影响暨环境气象预报及影响评估. 合肥: 中国气象学会, 2018: 4.
|
22 |
中国气象局. PM2.5气象条件评估指数(EMI): QX/T 479-2019[S].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9.
|
23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大气自净能力等级: GB/T 34299-2017[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7: 2-7.
|
24 |
朱蓉, 张存杰, 梅梅. 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的气候特征与应用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8, 38 (10): 3601- 3610.
|
25 |
董旭光, 刘焕彬, 汤子东, 等. 气候变化背景下山东大气自净能力特征分析[J]. 海洋气象学报, 2018, 38 (4): 93- 102.
|
26 |
刘美, 姬兴杰, 田力, 等. 1961—2020年郑州主城区大气自净能力变化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2, 38 (3): 93- 100.
|
27 |
Vijayaraghavan K , Lindhjem C , Koo B , et al.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emissions from light-duty gasoline vehicles and other sour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ozone and particulate matter[J]. Journal of the Air &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 2016, 66 (2): 98- 119.
|
28 |
Burr M J , Zhang Y .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over the Eastern U.S. Part Ⅱ: source apportionment simulations using CAMx/PSAT and comparisons with CMAQ source sensitivity simulations[J]. Atmospheric Pollution Research, 2011, 2 (3): 318- 336.
|
29 |
Li M , Liu H , Geng G N , et al. Anthropogenic emission inventories in China: a review[J].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17, 4 (6): 834- 866.
|
30 |
Zheng B , Tong D , Li M , et al. Trends in China's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since 2010 as the consequence of clean air actions[J].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18, 18 (19): 14095- 14111.
|
31 |
严文莲, 刘端阳, 康志明, 等. 江苏臭氧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 气象科学, 2019, 39 (4): 477- 487.
|
32 |
齐艳杰, 于世杰, 杨健, 等. 河南省臭氧污染特征与气象因子影响分析[J]. 环境科学, 2020, 41 (2): 587- 599.
|
33 |
董昊, 程龙, 王含月, 等. 安徽省臭氧污染特征及气象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环境监测, 2021, 37 (1): 58- 68.
|
34 |
姚青, 唐颖, 蔡子颖, 等. 京津冀区域典型城市PM2.5污染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22, 42 (7): 43- 52.
|
35 |
朱媛媛, 高愈霄, 汪巍, 等. 2019年10—12月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重污染减排效果评估[J]. 环境科学, 2020, 41 (10): 4402- 4412.
|
36 |
尹晓梅, 李梓铭, 乔林, 等. 北京冬季疫情期间空气质量及气象影响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 2021, 41 (5): 1985- 1994.
|
37 |
焦亚音, 孟凯, 杜惠云, 等. 京津冀中南部污染气象贡献的时空变化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21, 41 (11): 4982- 4989.
|
38 |
刘厚凤, 徐薇, 魏敏, 等. 2020年初疫情管控对山东省空气质量影响的模拟[J]. 环境科学, 2021, 42 (3): 1215- 1227.
|
39 |
张艳阁, 汪俊峰, 余光明, 等. 新冠疫情减排时期河南省大气污染物分布及健康效应研究[J]. 地球化学, 2023, 52 (3): 289- 297.
|
40 |
王丽媛. 长春市大气中细颗粒物的来源解析及区域传输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 2023.
|
41 |
李嘉鼎. 京津冀西北缘山地清洁大气环境背景下张家口PM2.5污染和来源变化特征[D]. 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
|
42 |
曹云擎, 王体健, 韩军彩, 等. "2+26"城市一次污染过程PM2.5化学组分和来源解析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20, 40 (2): 361- 3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