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春梅, 刘锦銮, 潘蔚娟, 等. 暴雨综合影响指标及其在灾情评估中的应用[J]. 广东气象, 2008, 30 (4): 1- 4.
doi: 10.3969/j.issn.1007-6190.2008.04.001
|
2 |
袭祝香. 吉林省重大暴雨过程评估方法研究[J]. 气象科技, 2008, 36 (1): 78- 81.
|
3 |
石艳, 李怀志. 贵州省区域性暴雨事件快速评估模型研究[J]. 贵州气象, 2012, 36 (6): 36-37, 39.
|
4 |
袁慧敏, 王秀荣, 范广洲, 等. 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暴雨过程综合评估模型及应用[J]. 气象, 2012, 38 (10): 1189- 1195.
doi: 10.7519/j.issn.1000-0526.2012.10.004
|
5 |
周春花, 肖递祥, 陈朝平. 四川盆地西部连续两次特大暴雨过程的西南涡特征分析[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3, 43 (1): 26- 33.
|
6 |
邹燕, 叶殿秀, 林毅, 等. 福建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定量化评估方法[J]. 应用气象学报, 2014, 25 (3): 360- 364.
doi: 10.3969/j.issn.1001-7313.2014.03.014
|
7 |
吴慧, 邹燕, 朱晶晶, 等. 海南省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评估方法研究[J].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7, 38 (3): 8- 12.
|
8 |
孟寒冬. 河南省区域性暴雨过程时空变化分析及定量化评估模型的建立[J]. 河南科学, 2020, 38 (8): 1279- 1286.
doi: 10.3969/j.issn.1004-3918.2020.08.012
|
9 |
叶殿秀, 王遵娅, 高荣, 等. 1961—2016年我国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客观识别及其气候特征[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9, 15 (6): 575- 583.
|
10 |
李艳兰, 黄卓, 何洁琳, 等. 1961—2017年广西区域性暴雨过程变化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0, 36 (1): 51- 57.
|
11 |
林佩贤, 田刚, 李超. 湖北省区域性暴雨雨团识别及特征分析[J]. 暴雨灾害, 2021, 40 (5): 505- 512.
|
12 |
伍红雨, 邹燕, 刘尉. 广东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定量化评估及气候特征[J]. 应用气象学报, 2019, 30 (2): 233- 244.
|
13 |
杨鹏武, 周德丽, 吉文娟, 等. 云南区域性暴雨过程时空变化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4, 40 (3): 83- 90.
|
14 |
陈传雷, 孙欣, 李玉鸣, 等. 2010年辽宁主汛期暴雨过程副高、急流及层结特征分析[J]. 气象科技, 2013, 41 (1): 146- 152.
|
15 |
李晨涛. 辽宁省暴雨时空特征及暴雨气象成因分析[J].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1, (12): 36-39, 60.
|
16 |
杨磊, 孙丽, 王东东, 等. 2017年"海棠"台风影响辽宁不同区域极端暴雨成因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1, 36 (1): 1- 10.
|
17 |
于跃, 毕明林, 阎琦, 等. 辽宁区域性大暴雨成因分析及多模式数值预报空间检验[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2, 38 (4): 11- 18.
|
18 |
史月琴, 高松影, 孙晶, 等. 辽宁一次区域性暴雨的特征条件与成因分析[J]. 高原气象, 2022, 41 (3): 630- 645.
|
19 |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编委会.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 辽宁卷[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6.
|
20 |
Hyndman R J , Fan Y . Sample quantiles in statistical packages[J]. The American Statistician, 1996, 50 (4): 361- 365.
|
21 |
吕晓男, 陆允甫, 王人潮.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初步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1999, 25 (4): 378- 382.
|
22 |
施能. 气象科研与预报中的多元分析方法(2版)[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2.
|
23 |
肖光良, 陈传雷, 龙晓慧, 等. 辽宁省短时暴雨和大暴雨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 35 (5): 46- 52.
|
24 |
陈传雷, 管兆勇, 纪永明, 等. 辽宁长历时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分析[J]. 气象, 2018, 44 (8): 1051- 1062.
|
25 |
韩秀君, 孙晓巍, 李爽, 等. 辽宁暴雨致灾指标及灾害影响预评估[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 (6): 80- 84.
|
26 |
公颖, 杨阳, 周小珊, 等. 辽宁暴雨的日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 暴雨灾害, 2017, 36 (2): 125- 131.
|
27 |
吴琼, 赵春雨, 牛丹, 等. 1960—2014年辽宁省汛期暴雨气候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 33 (2): 37- 43.
|
28 |
林益同, 赵春雨, 房一禾, 等. 东北初夏和盛夏降水时空变化及大气环流因子新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1, 37 (5): 63- 71.
|
29 |
Zhao P , Yang S , Yu R C . Long-term changes in rainfall over eastern China and large-scal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ssociated with recent clobal warming[J]. Journal of Climate, 2010, 23 (6): 1544- 1562.
|
30 |
朱益民, 杨修群.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与中国气候变率的联系[J]. 气象学报, 2003, 61 (6): 641- 6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