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国际刊号:ISSN 1673-503X
国内刊号:CN 21-1531/P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6-08-3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鄂东北地区两次大暴雨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分析
    王晓玲, 王艳杰, 陈赛男, 李银娥, 钟敏
    2016 (4):  1-11.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4.001
    摘要 ( 213 )   PDF(6494KB) ( 410 )  
    利用快速同化系统LAPS资料,结合卫星、雷达、GPS和地面逐小时加密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2012年7月12-13日鄂东北地区连续两次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结果表明:鄂东北地区两次大暴雨过程发生的强迫机制明显不同,分别为热力因子主导的暖平流强迫和动力因子主导的锋生强迫。在两种不同动力机制条件下,第一次大暴雨过程对流云团呈不对称分布,强回波伸展高度较高,强降水主要位于黑体亮温(Temperature of Black Body, TBB)梯度大值区,产生的降水强度较大,并伴有强雷电活动;第二次大暴雨过程对流云团呈对称分布,强回波伸展高度较低,强降水主要位于TBB大值中心,表现为明显的暖云降水。但在两种动力机制下,两次大暴雨过程均形成了长时间的降水,一方面由于边界层冷池的冷出流与南风入流在对流系统后侧交汇,形成后向传播,强降水单体传播和移动相互抵消,从而使对流系统稳定维持;另一方面由于对流系统移动方向与引导气流方向一致,强降水单体依次经过同一地点,产生较大的累积降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3年7月辽宁省降水异常物理机制研究
    高松影, 赵婷婷, 宋丽丽, 杨青, 韩卫东, 罗箭宇, 白华
    2016 (4):  12-22.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4.002
    摘要 ( 215 )   PDF(5483KB) ( 312 )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7月辽宁省降水异常物理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7月辽宁省降水偏多发生在异常环流背景下,乌拉尔山高压脊和贝加尔湖低压槽强度大于常年,冷空气偏强且路径偏南;东亚40°-50°N处在纬向强锋区中,有利于气旋生成发展;副热带高压脊线比常年偏北2个纬度,西北侧暖湿气流活跃。7月中高纬地区有3次明显冷空气向南侵入至40°N,与中低纬北上至40°N及以北的暖湿气流交绥形成暴雨,影响系统分别为华北气旋、蒙古气旋冷锋和副热带高压西侧辐合线,不同影响系统暴雨过程的物理机制存在差异。3次暴雨过程中,华北气旋暴雨水汽供应最充沛,水汽源地不仅有西太平洋、南海、东海和黄海,还有孟加拉湾;暴雨区水汽主要由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或偏南气流向北输送,东海北部和黄海是水汽汇合及输送量最大的区域。高空急流受贝加尔湖低槽强度影响,不同影响系统高空急流演变和强度不同,低空急流分布与强度及高空辐散区、低空辐合区相对高、低空急流轴分布的位置也不同;高、低空急流耦合发展及高空辐散区、低空辐合区叠置产生的强垂直上升运动造成了水汽强烈辐合,其中华北气旋暴雨水汽辐合最强,水汽辐合层顶达850 hPa,蒙古气旋冷锋和副热带高压西侧辐合线暴雨水汽辐合顶在900 hPa附近及以下。热力分析表明,3次暴雨过程环境大气中层均有干冷空气侵入,增加了降水对流的不稳定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过程大气低频扰动场分析
    李进, 丁婷, 孙林海, 钱维宏
    2016 (4):  23-31.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4.003
    摘要 ( 266 )   PDF(4161KB) ( 789 )  
    利用Morlet小波变换和Lanczos带通滤波对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逐日降水和经大气变量物理分解后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进行分析,研究1998年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强降水期间大气低频扰动场的显著特征。结果表明: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8月前为降水多发期,更是暴雨频发期,强降水主要存在两种低频振荡,1-4月主要以12-24 d低频振荡为主,6-8月以30-60 d低频振荡为主;850 hPa自青藏高原东部四川盆地附近东移的12-24 d低频扰动气旋或反气旋与1-4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强降水有关,而自日本本岛南部海面西移的30-60 d低频扰动气旋或反气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5-8月的强降水有关。12-24 d的低频扰动位势高度场垂直结构具有斜压性,中心轴线向西倾斜;而30-60 d的低频扰动位势高度场垂直结构与其不同,具有正压模态。引发长江中下游地区1-4月强降水的大气低频扰动最强信号位于925-850 hPa附近,分别来自于青藏高原东侧和中高纬地区;而引发5-8月强降水的大气低频扰动最强信号多位于850-500 hPa附近,分别来自太平洋中东部和赤道附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连地区短时强降水天气特征及预报指标研究
    王囝囝, 黄振, 邹善勇, 刘晓初
    2016 (4):  32-38.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4.004
    摘要 ( 242 )   PDF(875KB) ( 422 )  
    利用2004-2013年4-10月大连地区7个气象站和249个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观测数据及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对大连地区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气候特征、演变趋势和环流背景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强降水天气预报指标。结果表明:2004-2013年大连地区各气象站短时强降水年平均发生次数为2.2-2.8次,南部和东部地区短时强降水年平均发生次数呈略增多的趋势,中部和西北部地区短时强降水年平均发生次数变化较小,中北部地区短时强降水年平均发生次数呈略下降的趋势。大连地区短时强降水最早出现在4月,最晚出现在10月,7-8月为短时强降水集中出现的月份,强降水多出现在02-10时。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由东部向中部和西部呈递减的趋势,大连东北部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最多,南部地区次之,西北部瓦房店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最少;其中7月北部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最多,8月东部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最多,其他月份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较少,说明大连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分散性较强。925 hPa与850 hPa平均比湿、700 hPa温度露点差、850 hPa与500 hPa温度差平均值、K指数平均值、0℃层平均高度及暖云层平均厚度等参数阈值可用于短时强降水实际预报业务中,可为大连地区强降水预报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SWAT模型模拟的未来气候变化对洪湖流域水资源影响研究
    王苗, 刘敏, 夏智宏, 王凯, 向华, 秦鹏程, 任永建
    2016 (4):  39-47.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4.005
    摘要 ( 272 )   PDF(747KB) ( 704 )  
    利用SWAT模型和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中全球气候模式BCC-CSM 1.1数据,对未来气候变化RCP 2.6、RCP 4.5、RCP 8.5共3种典型排放情景对洪湖流域水资源的影响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SWAT模型对洪湖流域供水资源模拟的适用性较好,洪湖流域在未来RCP 2.6、RCP 4.5、RCP 8.5排放情景下的温度增幅分别为1.4℃、1.9℃和2.4℃,降水变率分别为-3.20%、7.60%和7.90%。SWAT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未来3种情景下随着温度上升洪湖流域实际蒸散发量均略增加,径流受降水影响显著且变化不同,RCP 4.5和RCP 8.5情景下地表径流及地下径流均增加,RCP 8.5情景比RCP 4.5情景下地表径流增加多;且各种重现期的洪峰流量和洪水发生频次均增加,RCP 2.6情景下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减少。3种情景下径流变异系数较基准期均略增大,说明洪湖流域发生干旱和洪涝的可能性增大,水资源可控性和利用率降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春节期间禁燃烟花爆竹对南京市空气质量影响
    杨峰, 李文青, 谢放尖, 陆晓波
    2016 (4):  48-54.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4.006
    摘要 ( 245 )   PDF(1064KB) ( 542 )  
    利用2014年和2015年春节期间南京市城区与郊区主要污染物(PM10、PM2.5、SO2和NO2)浓度监测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禁燃烟花爆竹对南京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5年春节期间禁燃烟花爆竹对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显著。2015年春节期间,南京市AQI同比2014年春节期间下降了20%-30%,除夕至正月初三期间空气质量为优良;同时,SO2和NO2质量浓度变化幅度较小且均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PM10和PM2.5质量浓度变化趋势与2014年春节期间相反,且变化幅度比SO2和NO2质量浓度大,变化幅度分别为13.0-234.5 μg·m-3和17.5-320.4 μg·m-3。PM10和PM2.5是造成南京市春节期间空气质量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其中PM2.5所占比重较大,但2015年春节期间PM10和PM2.5最高小时浓度分别占2014年春节期间的51.0%、40.0%。此外,2015年春节期间南京市城区与郊区PM2.5浓度比2014年春节期间均降低且差异较小。春节期间气象因素对南京市污染物扩散具有较大影响,但禁燃烟花爆竹对PM2.5浓度的降低起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盖州市大气能见度与气象条件相关分析
    朱轶明, 张晋广, 袁健, 张秀艳, 李洋, 张维全, 万绪江, 卢秉红
    2016 (4):  55-62.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4.007
    摘要 ( 270 )   PDF(665KB) ( 402 )  
    利用2011-2012年盖州市大气能见度和地面气象要素(相对湿度、风速、气温、气压)的观测资料,分析了盖州地区大气能见度月和日的变化特征及大气能见度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盖州市大气高能见度事件多出现在3月和10月,低能见度事件多出现在6-8月;夏季能见度最低,14时能见度最大,20时能见度比08时略小。大气能见度与相对湿度相关性最大,与风速和气温相关性次之,与气压相关性最差;当相对湿度>80.0%时,能见度最低值为10.4±3.2 km,大气能见度与气压、气温、相对湿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2、0.51和-0.52;其中较高的气温、较大的相对湿度、较小的风速及较低的气压是盖州地区低能见度(<10 km)事件发生的主要气象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70-2013年石家庄地区霾变化特征
    钤伟妙, 陈静, 王晓敏, 岳宏
    2016 (4):  63-69.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4.008
    摘要 ( 226 )   PDF(4200KB) ( 391 )  
    利用1970-2013年石家庄地区17个县市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霾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0-2013年石家庄年霾日数的区域分布变化较大,由中东部平原霾日数多、西北部山区霾日数少的分布转变为西南部地区霾日数多、中东部地区霾日数少,这种空间分布在2010年后更显著。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石家庄市西部山区丰富的矿产资源被开采,大量排放的SO2、NOX和VOCS等污染物发生光化学反应,有利于气溶胶的转化形成;除本地污染物排放外,受太行山阻挡,在一定天气背景下东南部地区污染物向山前汇聚,区域性污染输送也是西部山区污染严重的成因。石家庄地区持续性霾事件日数占霾总日数的50%以上,霾持续日数超过4 d和8 d分别为中等持续性霾事件与极端持续性霾事件;中等持续性霾事件年平均发生次数为9.8次,极端持续性霾事件年平均发生次数为1.6次。以南-东北向铁路线为分界,石家庄区域呈中东部和南部县市(无极、正定、藁城、栾城、赵县)极端持续性霾事件较多、西北部3县市(平山、行唐、灵寿)和东部3县市(晋州、深泽、辛集)极端持续性霾事件少的分布。石家庄市中等持续性霾事件在12月和1月发生次数最多,6-8月中等持续性霾事件发生最少;极端持续性霾事件主要出现在11月至翌年2月,其中1月极端持续性霾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最大,年平均发生次数为0.4次,其他月份极端持续性霾事件年平均发生次数不足0.2次,极端持续性霾事件的发生概率较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福建省区域酸雨特征及成因分析
    陈彬彬, 王宏, 郑秋萍, 杨凯
    2016 (4):  70-76.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4.009
    摘要 ( 392 )   PDF(1040KB) ( 474 )  
    利用2007-2014年福建省邵武、福州、永安和厦门4个气象观测站的酸雨监测资料,统计分析了福建省不同区域酸雨的时空变化和强酸雨变化特征,并对酸雨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2007-2014年福建省降水年平均pH值为4.64-4.97,达中度酸性标准,pH值呈逐年升高的趋势,降水酸度呈逐渐减弱的趋势,强酸雨发生频率呈下降的趋势。邵武和福州地区为酸雨高发区,邵武地区降水酸度最强,酸雨和强酸雨发生频率最高,2011年后两个地区降水酸度均减弱,强酸雨发生频率均降低;厦门和永安地区为轻酸雨区,永安地区全年基本无强酸雨发生,由于两个地区酸雨发生频率增加,累积酸雨量比例增大,2012年后两个地区降水酸度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强。福州、厦门和邵武地区月酸雨变化均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冬春季酸雨污染较重,夏季酸雨污染偏轻;永安地区则相反,秋冬季降水呈碱性,春季有轻微的酸雨污染。2007-2014年福建省降水月平均pH值<4.50的概率分别为:永安地区0.0%、厦门地区4.2%、福州地区29.2%和邵武地区42.7%,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城市致酸污染物排放、酸性物质的省际输送、地理环境和天气条件是造成福建省区域性酸雨污染的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丹东市区酸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于文革, 梁铁军, 孙莹, 宋丽丽, 白华, 赵婷婷
    2016 (4):  77-82.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4.010
    摘要 ( 204 )   PDF(674KB) ( 323 )  
    利用2009-2013年丹东地区酸雨观测资料、高空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丹东市区酸雨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气象条件对降水pH值和酸雨频率的影响,以期为丹东市区酸雨的评估和预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09-2013年丹东市区酸雨pH值空间分布较均匀,降水pH值和酸雨频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秋季降水pH值最低,且酸雨频率最高。不同级别降水量与降水pH值相关关系较大,雾有利于增强降水酸度。丹东市区出现酸雨的地面主导风向为偏南风,降水前期和降水期间地面风速对酸雨强度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850 hPa的24 h变温、降水前12 h的风向及降水时的风速对丹东市区降水pH值影响较大,酸雨的850 hPa主导风为偏南风;逆温和K指数对酸雨污染有明显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镇江市酸雨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孙翠梅, 孔启亮, 郭煜, 吴琼, 钱鹏, 周勍
    2016 (4):  83-90.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4.011
    摘要 ( 201 )   PDF(1066KB) ( 378 )  
    利用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镇江市酸雨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镇江市酸雨强度和发生频率的年、季、月变化特征,并对影响酸雨发生的气象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镇江市酸雨年、季、月平均pH值均较低,酸雨强度均较大,春季和秋季是酸雨的高发季节。由降水量、风向、逆温及外来污染源垂直输送等气象要素对镇江市酸雨的影响可知,镇江市强酸雨的发生频率和占总降水量的比例均较高;NE、SE和E这3个风向对镇江地区酸雨的总贡献率超过50.0%;华北、华东、湖南和湖北地区是镇江市酸雨发生的可能外来污染源;低层(925 hPa及以下高度)出现逆温时,更易出现酸雨,且逆温层厚度均较深厚;逆温温差的强度与酸雨强度有一定的关系,即温差越大,pH值越低,酸雨强度越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宁波市高温中暑气象等级评定方法研究
    卢晶晶, 吕劲文, 钱峥
    2016 (4):  91-97.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4.012
    摘要 ( 240 )   PDF(740KB) ( 356 )  
    利用1980-2014年宁波市气象观测资料和2011-2014年6-8月宁波市中暑病例资料,基于现有中暑气象等级,通过对气象因素和中暑事件进行相关分析,采用分位数法建立了新的中暑气象等级。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第45、第70和第85分位数对宁波市日最高气温和炎热指数进行了新的等级划分,并结合中暑事件与高温持续时间对高温中暑气象等级划分进行了改进,将宁波地区中暑气象等级分为可能发生中暑、易发生中暑、较易发生中暑和极易发生中暑4个等级。对改进的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验证和对比分析表明,改进后的高温中暑气象等级划分标准更适合宁波地区,由气象条件和中暑实况确定的高温中暑等级基本可反映人体中暑的风险,对实际中暑气象等级预报更具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光温室番茄低温冻害指标确定及温度预报模型建立
    张淑杰, 孙立德, 马成芝, 张菁, 陈艳秋, 李广霞, 韩秀君, 吴曼丽, 郭海
    2016 (4):  98-105.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4.013
    摘要 ( 209 )   PDF(662KB) ( 448 )  
    利用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和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两个生长季沈阳和喀左地区日光温室的小气候观测数据,基于日光温室番茄实际低温冻害发生及影响因素分析,构建日温差指数,确定辽宁地区日光温室番茄果实膨大期低温冻害的指标,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日光温室温度预报模型。结果表明:日光温室内持续低温、寡照及高湿综合作用造成了番茄低温冻害的发生。在日光温室内高湿的环境条件下,日光温室外出现阴雨雪天气,且寡照天气持续3 d,日光温室内最高气温小于10℃,最低气温小于5℃,且5℃以下低温持续时间达15 h以上时,将出现低温冻害。利用日光温室内外逐时气温数据建立温室内逐时气温预报模型,18时至翌日08时逐时气温≤3℃误差的预报准确率达86%以上。因此,利用确定的日光温室内番茄低温冻害指标和建立的日光温室内逐时气温预报模型,可实现温室内番茄低温冻害预警,提高日光温室防灾减灾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MCR_N模型在北京地区潮土茄田适用性分析
    董一威, 李玉中, 张科峰, 徐春英, 李巧珍, 房福力, 郭智成
    2016 (4):  106-112.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4.014
    摘要 ( 202 )   PDF(701KB) ( 276 )  
    利用2009-2010年北京地区潮土茄田定位试验资料和气象、土壤及栽培管理措施等资料,采用SMCR_N蔬菜作物模型对北京地区潮土紫长茄和圆茄产量及圆茄吸氮量进行了模拟,校正模型参数并对模型进行了初步评价,为模型本地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SMCR_N模型中茄子品种参数适用于模拟北京地区潮土紫长茄产量,其模拟总干重的均方根差(RMSE)为0.42 t·hm-2,标准化均方根差(n-RMSE)为0.06,模型预测效率(EF)为0.95,E=0.40>0.00,拟合指数(d)为0.99,决定系数(R2)=0.96。定位试验的圆茄品种与SMCR_N模型茄子品种参数存在差异,需调整相关茄子品种参数值。作物总干重敏感性分析表明,作物生长系数(K1)为SMCR_N模型敏感性参数,当K1=1.4 t·hm-2时,模型模拟性能最好,RMSE=1.2 t·hm-2n-RMSE=0.12,EF=0.59,E=0.76,d=0.93,R2=0.80。参数校正后,对2010年北京地区潮土圆茄的吸氮量进行了模拟,R2=0.85,模拟性能良好。通过校准作物参数,SMCR_N模型可较准确地模拟北京地区潮土露地茄子总干重和吸氮量的动态变化,适用性较强,可用于指导北京地区潮土茄田的施氮水平,为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60-2013年北京地区冻雨天气过程特征分析
    于波, 杜佳, 张琳娜
    2016 (4):  113-118.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4.015
    摘要 ( 276 )   PDF(1918KB) ( 393 )  
    利用地面气象站的观测资料、观象台的探空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1960-2013年北京地区2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冻雨天气过程的特征及其发生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0-2013年北京地区11月至翌年4月均可能出现冻雨天气,北京东南部的大兴区和通州区、西北部的昌平区为冻雨发生相对较频繁的地区。低层丰富的水汽和抬升条件有利于冻雨天气的出现,大气层结的垂直结构可分为无融化层(整层<0℃)和有融化层(冷-暖-冷)两类,两种类型冻雨出现的概率相当(各占50%)。通过对北京地区冻雨天气过程典型个例的对比研究发现:850-700 hPa暖平流对逆温强度的变化有重要影响;无融化层时,云顶高度较高,700 hPa以下气层温度为-10~0℃,降水以过冷却水的形式降落至地面发生冻结形成冻雨;有融化层时,湿层较浅薄(位于850 hPa以下),暖湿空气在近地层的“冷垫”上滑行,是此类冻雨发生的有利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7-2015年京津冀地区闪电分布特征
    杨敏, 杨晓亮
    2016 (4):  119-125.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4.016
    摘要 ( 216 )   PDF(1673KB) ( 392 )  
    利用2007-2015年京津冀地区闪电定位系统地闪监测资料和地面雷暴观测资料,对京津冀地区闪电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5年京津冀地区人工观测的雷暴总数与闪电定位系统观测的总地闪数值不同,但二者时间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地面人工雷暴观测受观测规范的限制,主要反映雷暴日的概念,对比而言,闪电定位系统观测的地闪更接近实际闪电的分布。2007-2015年京津冀地区正地闪占总地闪的比例为7.8%,不同季节和不同地区正地闪占总地闪的比例不同。各月正地闪分布相对均匀,与总地闪和负地闪不同,但总地闪、正地闪和负地闪的日变化特征无明显区别。京津冀地区地闪高密度区集中出现在山脉与平原过渡带和海陆交界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5-2014年北京市雷电灾害特征分析
    钱慕晖, 李京校, 李如箭, 张宇龙, 逯曦, 季晓鸣
    2016 (4):  126-131.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4.017
    摘要 ( 273 )   PDF(1003KB) ( 525 )  
    利用2005-2014年北京市雷电灾害资料和2008-2014年北京市ADTD闪电定位资料,统计分析了北京市雷电灾害和闪电的特征。结果表明:2005-2014年北京市有记录的雷电灾害共532起,年平均雷电灾害为53.2起,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万元。北京市雷电灾害主要发生在6-8月,其中6月雷电灾害发生最多;雷电灾害主要集中出现在17-23时,其中19时雷电灾害出现最多。北京市城六区和顺义等地区雷电灾害密度较大,总体呈城区多、郊区少,南部多、北部少的特征。雷电灾害主要发生在民用、企业、五大行业(交通、电力、通信、石化、金融)和旅游等行业,雷电灾害对象主要为办公电子电器(54.12%)和家用电子电器(30.47%),雷电灾害主要发生在生活场所、办公场所及生产场所。雷电灾害和自然闪电时间分布基本吻合,二者空间密度略有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中国不同水体中δD与δ18O研究进展
    李广, 章新平, 宋松, 姚天次, 项捷, 邓晓军
    2016 (4):  132-138.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4.018
    摘要 ( 269 )   PDF(569KB) ( 1061 )  
    水体中氢氧稳定同位素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水汽蒸发、凝结至雨滴降落过程中,δD和δ18O的变化与水汽来源及周围气象要素(温度、降水量、相对湿度等)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研究不同水体中δD和δ18O的时空分布特征可以探讨大气环流特征及全球和局地水循环机制,也可以为古气候、古环境的定量恢复与重建提供新依据,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本文对中国不同水体中δD和δ18O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国内关于氢氧稳定同位素方面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探讨了其学科交叉与应用价值,并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报
    误差订正在辽宁地区冬季温度预报中的应用
    贾旭轩, 田莉, 陆井龙, 杨扬
    2016 (4):  139-143.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4.019
    摘要 ( 322 )   PDF(994KB) ( 470 )  
    利用7 d固定误差订正和滑动误差订正方法对2014年冬季辽宁地区中尺度业务模式2 m温度预报产品插值结果进行订正,并将订正结果与中央气象台MOS预报进行对比,分析MOS、7 d固定误差订正和滑动误差订正3种数值模式后处理方法对辽宁地区冬季温度预报准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两种误差订正后的预报结果准确率均比数值模式预报插值结果高,滑动误差订正效果优于7 d固定误差订正;24 h最高气温预报中,滑动误差订正结果的准确率最高;最低气温预报中,08时滑动误差订正结果准确率高于中央气象台MOS预报,但20时滑动误差订正结果准确率低于MOS预报。滑动误差订正需1-15 d的资料积累,比MOS方法所需资料少且操作简单,适合观测资料积累少的地区开展数值模式的温度订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报
    长白山地区采暖度日特征分析
    胡轶鑫, 刘玉英, 张晨琛, 于秀晶, 韦小丽
    2016 (4):  144-149.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6.04.020
    摘要 ( 225 )   PDF(1188KB) ( 329 )  
    利用1961-2014年长白山区域29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和RegCM4模式模拟的2010-2059年日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长白山地区采暖度日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61-2014年长白山地区年平均采暖度日较大,为4311.8-5723.7℃·d之间,其分布特点为北部地区采暖度日高、南部地区采暖度日低。1961-2014年长白山年采暖度日呈显著下降的趋势,1985年为采暖度日突变年,1989-2009年采暖度日减少最明显,2010年后采暖度日略增加。长白山地区年采暖度日与年平均气温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预估RCP 4.5和RCP 8.5情景下2010-2059年长白山地区气温升高,采暖度日将趋于减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