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国际刊号:ISSN 1673-503X
国内刊号:CN 21-1531/P
导航切换
气象与环境学报
首页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3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9-08-3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Select
河北省一次降水云系云物理结构的飞机探测研究
康增妹, 李忠亮, 刘伟, 董晓波, 麦榕, 孙玉稳
2019 (
4
): 1-7.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9.04.001
摘要
(
244
)
PDF
(3329KB) (
171
)
利用机载粒子测量系统资料、天气雷达和Ka波段云雷达资料,分析了2017年5月22日河北省一次低槽冷锋降水过程积层混合云的微物理结构。结果表明:降水云系出现在低槽槽前西南气流中,积层混合云为大范围的层状云系中镶嵌大量对流云核结构,0℃层高度位于3577-4004 m,随降水过程发展0℃层高度降低,嵌入的对流加强将抬升云顶高度。云内粒子浓度随云内对流的发生和加强而提高,云粒子浓度从1.8×10
5
L
-1
上升至5.0×10
5
L
-1
;云内过冷水含量大幅提高,从0.05 g·m
-3
上升至0.60 g·m
-3
,冷云中上层过冷水含量可长时间维持在0.20 g·m
-3
,中上层过冷水占比达60%。对流发生和加强可提高冰晶粒子增长速度,弱对流区冷云低层出现冰晶粒子浓度爆发增长区,强对流区冷云中上层成为冰晶粒子浓度快速增长区;最大降水粒子直径从8000 μm增长至10 000 μm以上,直径在10 000 μm以上降水粒子谱分布区域从云底向中上层拓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大小兴安岭林区风场动力降尺度对比研究
孟莹莹, 曹殿斌, 吴岩, 王子洋
2019 (
4
): 8-15.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9.04.002
摘要
(
228
)
PDF
(963KB) (
101
)
对2017年春季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林区的6个代表站点10 m风场进行降尺度分析,并结合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了WRF模式和CALMET降尺度模式的10 m风速、风向预报结果。结果表明:两模式逐小时风速预报与观测的相关系数为0.5-0.7,且随着风速的增加,模式的预报准确率逐渐提高,夜间的风速预报偏差较大,进入白天后,偏差明显减小。WRF模式对风速变化趋势的预报效果优于CALMET模式,与观测的风速相关性更高,而CALMET模式对较大风速的预报效果优于WRF模式。在风向预报方面,WRF和CALMET的风向模拟与观测风向均有较好的一致性,模式预报准确率较高的两个风向也刚好对应各站的盛行风向。同时,本文用回归方法对日平均风速进行订正发现,订正后各站的日平均风速预报准确率平均提高了50%,具有较好的业务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2017年秋季河南罕见连阴雨天气特征及成因分析
朱玉周, 吕晓娜, 廖荣伟
2019 (
4
): 16-24.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9.04.003
摘要
(
382
)
PDF
(4883KB) (
79
)
2017年8月下旬至10月中旬河南发生了近14 a来罕见秋季连阴雨过程。利用1961-2017年河南省地面气候整编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法、
T
检验、小波分析及带通滤波等方法,对此次连阴雨过程的大气环流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7年秋季河南连阴雨期间,乌拉尔山高压脊、贝加尔湖低槽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偏强且长时间维持;东欧和里海-巴尔喀什湖两个地区是此次连阴雨过程的上游关键区域,东欧地区大气环流具有准双周到30 d的振荡周期,里海-巴尔喀什湖地区具有4-8 d的振荡周期。东亚200 hPa急流轴东西跨度和急流核的极大风速较常年同期偏大;急流区西南部的辐散区在河南上空有抽吸作用,有利于降水的发生;高空急流纬向风速有三次加强过程,与三次连阴雨过程相对应。在不同的连阴雨阶段水汽输送源地和输送通道不同,三个阶段的水汽来源分别为印度洋、中国南海和西太平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哈尔滨秋季一次持续性重污染过程分析
李树岭, 花丛, 赵玲, 徐盛荣, 景学义, 张鑫, 姜兵
2019 (
4
): 25-32.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9.04.004
摘要
(
282
)
PDF
(1698KB) (
136
)
利用气象与环境监测数据,结合后向轨迹和秸秆焚烧火点监测资料,从环流形势、气象要素、污染源和污染传输特征等方面,对哈尔滨2017年10月18-20日持续性重污染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重污染过程连续48 h为重度或严重污染,首要颗粒物为PM
2.5
,PM
2.5
平均浓度为438 μg·m
-3
,局地PM
2.5
浓度高达1487 μg·m
-3
。重污染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主要污染物呈双峰分布。在重污染过程中,高空环流平直,浅槽前暖平流占主导地位,地面为弱低压均压场控制。地面风速小,平均风速仅为1.5 m·s
-1
,风速≤ 1.5 m·s
-1
静小风频率为71%,风场辐合,有利于污染物积聚。在重污染发展的过程中,地面相对湿度(RH)增大有利于颗粒物吸湿增长和污染加剧;在重污染减弱的过程中,PM
2.5
浓度减少至每阶段谷值时间比RH减小至谷值时间滞后4-5 h。在边界层内有逆温层顶高为200 m左右、逆温强度>2.0℃·(100 m)
-1
的贴地逆温层,层结稳定,垂直扩散条件差。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秸秆焚烧,其次来源于取暖燃煤。静稳气象条件下本地污染物积累叠加远距离较高浓度的秸秆焚烧污染物输送导致哈尔滨这次重污染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淮河流域秸秆焚烧关键期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特征
吴文玉, 张浩, 何彬方, 霍彦峰, 张宏群, 翟菁
2019 (
4
): 33-39.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9.04.005
摘要
(
200
)
PDF
(2524KB) (
86
)
基于2015年6月淮河流域卫星遥感监测火点信息、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利用ANUSPLIN和ArcGIS Kriging方法对气象要素和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空间栅格化,分析了秸秆焚烧关键期内AQI和主要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秸秆焚烧关键期内,淮河流域城市AQI、PM
10
与PM
2.5
浓度均明显升高,且与卫星监测火点具有一定时空响应关系。在时间变化上,AQI、PM
10
与PM
2.5
浓度6月上中旬呈波动上升,6月下旬趋于回落;在空间分布方面,AQI、PM
10
与PM
2.5
浓度三者分布形态相似,总体上呈现"南低北高、两高一低"分布特征;期间AQI、PM
10
与PM
2.5
浓度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与风速的相关性不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黄石市大气PM
10
和PM
2.5
质量浓度特征研究
虎彩娇, 李锦伦, 王祖武, 成海容, 柯豪昊, 吴婉烨
2019 (
4
): 40-46.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9.04.006
摘要
(
253
)
PDF
(2296KB) (
137
)
利用2015年黄石市5个监测站点可吸入颗粒物(PM
10
)和细颗粒物(PM
2.5
)的在线监测数据和风向、风速、气温、气压等常规地面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分析了黄石市大气PM
10
和PM
2.5
的质量浓度水平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2015年黄石市5个监测站点大气PM
10
和PM
2.5
年均浓度范围分别为95.8-108.6 μg·m
-3
和64.3-68.9 μg·m
-3
,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季均质量浓度呈现显著的冬季高夏季低的变化规律,冬季PM
10
和PM
2.5
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43.9±62.2)μg·m
-3
和(95.5±44.5)μg·m
-3
,夏季PM
10
和PM
2.5
的质量浓度分别为(75.2±24.0)μg·m
-3
和(50.7±17.3)μg·m
-3
。5个监测站中,下陆区、西塞山区和铁山区的PM
10
和PM
2.5
颗粒物污染较为严重;各站点大气PM
10
和PM
2.5
质量浓度显著相关。大气颗粒物浓度与气象因素的分析显示,黄石市大气颗粒物浓度与气温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气压呈正相关关系,与风速和相对湿度的相关性不显著,受风向影响变化较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2012-2017年京津冀区域酸雨变化特征
张良玉, 魏丽欣, 赵春雷, 张会, 贾芳, 徐志清
2019 (
4
): 47-54.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9.04.007
摘要
(
257
)
PDF
(1732KB) (
139
)
利用2012-2017年京津冀区域26个酸雨观测站观测资料,基于GIS插值方法研究平均降水pH值和酸雨频率空间分布特征,分析酸雨区月、季和不同降水量等级下酸雨变化特征,探讨该区域酸雨的成因。结果表明:2012-2017年京津冀区域酸雨污染面积呈下降趋势,2012-2014年重酸雨区和2012-2013年酸雨频发区主要分布在承德、唐山、秦皇岛三市交界;2017年酸雨区面积(占比为15%)和酸雨频率多发区以上面积(占比为17%)比2012年分别减少了63%和52%;较弱酸雨频率出现最高,83%的特强酸雨出现在2012年和2013年。酸雨区秋季平均降水pH值最小,酸雨频率最高,秋季酸雨污染最为严重;冬季空气中污染物增多导致降水
K
值增大。中雨量级的平均降水pH值最小,小雨量级酸雨出现次数占比和降水
K
值最大;暴雨过程后减轻酸雨污染的程度。2011年后NO
x
排放量超过了SO
2
排放量,酸雨污染由"硫酸-硝酸型"逐步向"硝酸型"转变;减少SO
2
和NO
x
排放是降低京津冀区域酸雨污染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BCC_CSM1.1(m)模式对初夏东北冷涡的模拟及应用
焦敏, 李辑, 于亚鑫, 胡春丽, 王莹, 周斌
2019 (
4
): 55-62.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9.04.008
摘要
(
271
)
PDF
(2094KB) (
110
)
利用1991-2017年BCC_CSM1.1(m)模式模拟数据和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评估了BCC_CSM1.1(m)对初夏东北冷涡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BCC_CSM1.1(m)模式可以对500 hPa位势高度场气候态进行模拟,均方根误差显示该模式对中国东北南部地区500 hPa位势高度场的模拟要优于东北北部地区。EOF第一模态结果显示,该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出500 hPa位势高度场的主要时空变化特征。BCC_CSM1.1(m)模式能够模拟出近27 a东北冷涡指数的上升趋势和年际变化,但模拟的上升趋势较实况偏强,年际变率较实况偏弱。BCC_CSM1.1(m)模式能够模拟出东北冷涡指数的年代际突变,但是对突变开始时间的模拟较实况偏晚。BCC_CSM1.1(m)模式能够模拟出东北冷涡指数和500 hPa位势高度场在东北及其附近地区的显著正相关,不能模拟出东北冷涡指数与东北初夏降水之间的显著负相关。此外,模式东北冷涡指数对东北初夏降水的预测能力十分有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松花江流域初夏降水分布型的环流特征及差异
娄德君, 王冀, 张雪梅, 刘玉莲, 周显伟
2019 (
4
): 63-68.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9.04.009
摘要
(
241
)
PDF
(2343KB) (
108
)
利用1961-2017年松花江流域31个气象站初夏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多种统计方法,讨论了松花江流域初夏降水时空分布及影响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松花江流域初夏降水具有全流域一致型、西北-东南反位相型和东北-西南反位相型3个主要分布模态。影响3个分布型的主要环流特征分别为贝加尔湖以东低值系统-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西南低-东北高)、乌拉尔山脊-西西伯利亚槽-外兴安岭脊(两脊一槽型)、渤海/华北低值系统及其东北部高压,东部局地高压或阻塞形势对松花江流域初夏降水的3个模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东亚-太平洋型和极地-欧亚型是对第一模态降水分布起重要作用的遥相关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那曲地区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成因分析
拉巴, 洛桑曲珍, 次珍, 平措旺丹
2019 (
4
): 69-76.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9.04.010
摘要
(
209
)
PDF
(1724KB) (
96
)
利用GIS和遥感技术方法分析了2000-2014年那曲地区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探讨了NDVI与几种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空间上,研究区植被NDVI在空间上呈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逐步增大,高海拔地区小于低海拔地区的分布特点;时间上,近15 a的NDVI总体上呈不显著性下降趋势,NDVI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2000-2005年较好,2006-2008年略差,2009-2014年好转。植被面积变化趋势表现为西北部植被处于稳定状态的面积居多,变化较明显的区域集中在中部和东南部地区的人口密集区,改善和退化区域呈现交错出现的特点。那曲地区植被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降水量和热量因素引起的,人类活动在较短时间尺度上对植被也有较大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CLIGEN天气发生器在中国东北三省模拟温度的适用性评价
高淑新, 宋晓巍, 李琳琳, 薛怡, 陈鹏心, 齐文川
2019 (
4
): 77-84.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9.04.011
摘要
(
253
)
PDF
(1238KB) (
333
)
CLIGEN(Climate Generator)是美国农业部针对本土开发用于提供长序列的逐日气象数据的模型,是否适用于中国东北三省并没有进行过评估。本文利用1981-2015年东北三省15个气象站逐日气象数据评估CLIGEN模拟的温度数据,对东北三省72个站点实测值和模拟值的极端最高温度、极端最低温度、≥ 35℃高温日数、≤ 0℃低温日数进行评估。结果表明:CLIGEN对日平均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模拟效果较好,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mean absolute percent error)和有效系数(
E
)中,日最高温度的MAPE为0.33%-14.74%,日最低温度的MAPE大多小于10%;有效系数
E
的值也非常接近,为0.9880-0.9999;CLIGEN对日较差均值的模拟效果较好,对日较差标准差的模拟效果一般,不能较好地模拟温度的连续性和渐变性;CLIGEN对极端温度和日数的评估只有低于0℃的日数模拟效果比较理想,从差值空间分布看来,吉林和辽宁西部地区是差值较大和较多的地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日光温室黄瓜生长积温研究
马凤莲, 魏瑞江, 王鑫, 吴显春, 孙庆川
2019 (
4
): 85-92.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9.04.012
摘要
(
232
)
PDF
(871KB) (
216
)
为定量研究黄瓜生长发育对积温的需求,提高日光温室黄瓜生长的预测能力和种植效益,本文利用多年日常管理下日光温室内小气候和黄瓜生长的观测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不同年度不同茬口下日光温室黄瓜叶片和果实的生长规律,以及黄瓜叶片和果实生长与所需有效积温的关系,并确定黄瓜植株致死的积温指标。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内,黄瓜叶片数随生育进程呈S型变化,一根黄瓜生长遵循先慢后快的规律;不同茬口的黄瓜叶片每增加一叶所需有效积温均呈不对称"U"型,即叶片生长初期和生长中后期,每增加一叶所需的有效积温多于叶片生长中期所需的有效积温,整个生育期内平均每增加一叶所需8-40℃有效积温为33-37℃·d;一根黄瓜从坐果到采收需要15-35℃的有效积温为110-130℃·d;若温室内反复出现10℃以下、5℃以上的温度条件时,且反复过程所累积的10-5℃有效积温达8℃·d左右时,黄瓜植株即会死亡。上述积温指标在日光温室黄瓜生产中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沈阳地区浅层地温变化特征及播种期地温预报研究
宋晓巍, 李琳琳, 李石, 刘青, 高淑新, 姜珊, 张菁, 张靖萱
2019 (
4
): 93-99.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9.04.013
摘要
(
219
)
PDF
(1257KB) (
99
)
为了掌握沈阳地区地温变化规律,并提供更好的大田地温预报服务,降低播种风险,提高粮食生产安全,利用沈阳地区7个气象站点1981-2015年地温和气温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近35 a地温和气温的变化规律,建立了春播期(4月和5月)地温预报模型。结果表明:1981-2010年,年代际温度呈上升趋势,气温的变化导致地温的变化也更加明显,气温和各层地温的气候倾向率为0.426-0.549℃/10 a,4-10月0-5 cm、5-10 cm、10-20 cm每一层的地温差为1.5℃、0.5℃和0.5℃;0-20 cm地温以及气温在1996年前后发生了突变;春播期西部地区0 cm、5 cm、10 cm的地温和气温差值4-5月由较低转为较高;地温预报模型
t
检验的
P
值在
P
=0.01水平差异均不显著,相对误差控制在±10%以内,可以用于沈阳春播期(4月和5月)地温预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基于NorESM1-M模式的中国东北地区2050s玉米气候生产潜力预估
侯依玲, 许瀚卿, 杨绚, 赵春雨
2019 (
4
): 100-105.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9.04.014
摘要
(
173
)
PDF
(2573KB) (
60
)
利用NorESM1-M模式资料驱动AEZ模型模拟了21世纪中叶东北地区春玉米在雨养条件下的气候生产潜力。结果表明:在RCP2.6情景下,东北区域热量资源较1981-2010年有所改善,年平均气温增加1.72℃,≥ 10℃积温增加359.6℃;降水整体呈现略增加趋势且南部多于北部,全区平均增多56.9 mm,蒸散量增加10.0 mm;具有最大气候生产潜力的区域在辽宁省东部;与基准年相比,辽宁单产平均每公顷增加1100 kg。在RCP8.5情景下,东北区域热量资源进一步改善,黑龙江、辽宁和吉林三省≥ 10℃积温分别增加652.7℃、636.3℃和683.9℃,降水总量较RCP2.6情景增加但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全区维持增产趋势,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增产百分比分别为3.3%、8.1%和20.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基于CMADS驱动SWAT模型的富春江水库控制流域水量平衡模拟
骆月珍, 顾婷婷, 潘娅英, 张青
2019 (
4
): 106-112.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9.04.015
摘要
(
177
)
PDF
(1633KB) (
100
)
以富春江水库控制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中国大气同化驱动数据集(CMADS V1.1)驱动SWAT水文模型,对富春江水库控制流域进行了逐日径流模拟,探讨了流域2008-2016年径流变化及水量平衡过程。结果表明:CMADS V1.1数据集驱动SWAT模型对研究区域的径流变化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在验证期,逐日模拟的效率系数大于0.70,决定系数大于0.75,达到了模型评价标准。在流域水量平衡各项中,地表径流和蒸散发为主要的输出项,分别占降水量的57.2%和36.2%,其中蒸散发量年际变化较为平稳。降水量、地表径流量、土壤对地下水补给、地下侧流量、蒸散发量最大值均出现在6月,最小值均出现在1月。流域径流量以地表径流为主,其在各个月份与月降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基流量较小,且各月基流量对降水量的响应并不显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Select
生态承载力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曲修齐, 刘淼, 李春林, 胡远满, 尹红岩, 齐丽
2019 (
4
): 113-119.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9.04.016
摘要
(
247
)
PDF
(606KB) (
242
)
在人类活动越来越多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总结了生态承载力概念演变,介绍了生态承载力主要研究方法:初级生产力法(NPP)、生态足迹法、能值生态足迹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方法、碳氧平衡法、状态空间法、综合评价法与模型法,并对其优缺点分别进行评述;最后对当前生态承载力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报
Select
探测环境对北京气象站气温观测值的影响分析
李林, 孙赫敏, 乔晓燕, 范雪波, 孙雪琪, 杜传耀, 于丽萍
2019 (
4
): 120-126.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9.04.017
摘要
(
185
)
PDF
(1884KB) (
61
)
为深入了解气象探测环境对气温观测数据的影响,利用2017年北京市观象台(54511)与南海子站(A1274)逐小时地面气象要素数据,分析两站气温差异以及因站点探测环境导致的日照、风速和降水对两站气温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年两站气温差异较明显,年平均气温54511站比A1274站高0.75℃;两站逐月平均气温54511站全年高于A1274站,两站差值7月最低为0.60℃,9月最高为1.09℃;两站平均日最高气温较接近,平均日最低气温差异较大,54511站较A1274站高1.24℃;两站气温的日变化特征相似,呈单峰分布,54511站气温日较差低于A1274站。两站小时气温差值随着日照时长和强度的增加而增加,短波辐射效应最强的10-14时和长波辐射效应最强的19-23时两站气温差值与当日白天直接辐射曝辐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59和0.601;水平风速对两站气温差值的影响较大。水平风速超过5 m·s
-1
时,两站气温差小于0.1℃;当水平风速不超过1 m·s
-1
时,两站观测气温差值达到1.28℃;降水天气下两站的气温差值小于非降水天气,出现降水时次54511站平均气温仅比A1274站高0.2℃。两站相距4.3 km,气候均一,测站周边2 km范围内建设用地占比54511站比A1274站高约30%,植被占比低28%,水体占比相差不大。另外,54511站附近的五环路具有低反射率和高热容的特征,白天能够吸收太阳辐射储存较多的热量,这些热量在夜间释放,可能是两站探测环境对太阳辐射吸收的差异决定了两站温差受太阳辐射和风速的影响较大,而受降水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基于S波段双线偏振天气雷达的降水粒子相态识别
杨磊, 贺宏兵, 杨波, 孟鑫
2019 (
4
): 127-132.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9.04.018
摘要
(
283
)
PDF
(1191KB) (
274
)
为提高S波段双线偏振天气雷达的降水粒子识别能力,在常规模糊逻辑法相态识别算法的基础上,引入环境温度参量作为识别因子对算法进行了改进。选取雷达水平反射率因子
Z
H
、差分反射率因子
Z
dr
、差分传播相位常数
K
dp
、零阶相关系数
ρ
hv
(0)、以及利用经验公式,将与粒子相态密切相关的温度转化而来的高度作为算法的5个输入参量,确立
β
函数作为隶属函数,并给出了各个参量的隶属函数阈值。在此基础上,利用国内首部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资料和探空温度资料,对云中粒子相态进行了识别研究。结果表明:引入环境温度参量可使粒子识别算法的识别结果更加合理;选取的模糊函数参数阈值较为合理,降水粒子识别结果符合云微物理演变的基本规律,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参考;提高粒子相态识别结果的准确性,还依赖于雷达和粒子实测数据的积累,从而验证识别结果、选取合适的雷达参量、修正隶属函数参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报
Select
天津市超高层建筑暖通空调设计气象参数评估
曹经福, 杨艳娟, 陈跃浩, 王敏, 郝立生
2019 (
4
): 133-138.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9.04.019
摘要
(
232
)
PDF
(1068KB) (
268
)
利用255 m天津气象塔数据定量评估了建筑暖通空调设计气象参数随高度的变化及其对设计负荷的影响,建立了一种气温垂直模型,明确了该模型可推算超高层建筑室外气温,基于此推算超高层建筑暖通空调室外设计气象参数。结果表明:在5-200 m处,供暖设计温度、冬季空调室外设计温度和夏季空调室外设计干球温度均随高度降低,200 m与5 m高度处相比,分别降低2.0℃、1.4℃和2.8℃,导致供暖和冬季空调设计负荷分别增加5.78%和1.36%,而夏季空调设计负荷减少5.85%。基于气温垂直模型得到的200-500 m气温数据计算气象参数,发现从200 m到500 m,供暖设计温度、冬季空调室外设计温度和夏季空调室外设计干球温度均随高度降低,降幅分别为0.52℃/100 m、0.50℃/100 m和0.66℃/100 m。本研究表明,基于地面2 m高观测数据计算的建筑暖通空调设计气象参数无法满足超高层建筑暖通空调设计需求,应充分考虑气象参数的垂直变化,选择合理的气象参数,为超高层建筑暖通空调设计提供基础,以保证室内热舒适环境达标,达到降低建筑能耗的目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中国中部典型高山气象站风速的均一性检验及其变化特点
彭嘉栋, 叶成志, 张剑明, 陈德桥
2019 (
4
): 139-144.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19.03.020
摘要
(
160
)
PDF
(738KB) (
219
)
采用二相回归方法并结合台站历史沿革信息,在对中国中部典型高山站南岳和庐山1960-2017年平均风速资料进行均一性检验和订正的基础上,分析其变化特征及其与周边低海拔台站的差异,并利用NCEP/NCAR再分析风速资料对其差异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南岳站平均风速序列存在一个由测风仪器变更而导致的非均一点,而庐山站不存在非均一点;南岳和庐山年及四季平均风速均显著高于周边台站,且高山站以春季和夏季风速最大,而低海拔台站各季节风速差异较小;近58 a高山站及周边低海拔台站的年及四季平均风速均呈显著的减小趋势,但高山站的减小速率显著高于低海拔台站;同区域NCEP/NCAR的1000 hPa和850 hPa平均风速变化的差异与高山站和低海拔台站的差异基本一致,说明中低空和地面风速的这种差异在中国中部地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