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国际刊号:ISSN 1673-503X
国内刊号:CN 21-1531/P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2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6-02-01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北半球环状模和东北冷涡与我国东北夏季降水关系分析
    何金海,吴志伟,祁莉,姜爱军
    2006 (1):  1-5. 
    摘要 ( 1109 )   PDF(5299KB) ( 861 )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51~2004年全国160个测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和欧洲中心提供的ERA-40再分析资料,对近50多年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东北冷涡与前期北半球环状模和海温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定义了一个夏季(6~8月)东北冷涡强度指数(NECVI)。结果表明:NECVI能够较好表征东北低涡的气候效应;夏季东北冷涡强度与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东北冷涡强年,降水偏多,前期2月北半球环状模(NAM)偏弱;东北冷涡偏弱年,降水偏少,前期2月NAM偏强。此外,夏季东北冷涡与前期的中国近海海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前期NAM和中国近海海温的异常可以作为夏季东北冷涡异常的一个前兆信号,进而为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李辑,龚强
    2006 (1):  6-10. 
    摘要 ( 1057 )   PDF(2980KB) ( 853 )  
    采用1951~2003年26个气象台站的夏季气温资料对我国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多年来我国东北地区夏季气温主要经历了冷期、相对正常期和暖期3个阶段,夏季升温趋势达到0·15℃/10a,远超过全球、北半球、东北亚夏季的增暖程度。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一方面表现在夏季变暖、平均气温升高;另一方面表现在夏季气温变率加大;第三,气候变暖使东北夏季低温冷害明显减少、异常高温气候明显增多,但在变暖形势下局部发生低温冷害的现象仍然存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沈阳地区对流层顶气候特征分析
    蔡福,李辑,明惠青,刘兵,于慧波
    2006 (1):  11-16. 
    摘要 ( 960 )   PDF(460KB) ( 729 )  
    对1977~1992年1,4,7,10月沈阳第一和第二对流层顶月平均高度和温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沈阳是以第一对流层顶为主的地区,第二对流层顶只有夏季发生频率较高;第一对流层顶的高度、温度以及出现频率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高度在1月最低,7月最高;温度在3月最低,8月最高。第二对流层顶高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冬春季高、夏秋季低。温度表现为冬季高,夏季低。第一对流层顶在各个月份温度都随高度增高而降低,降幅1月最小,7月最大,4月和10月居中。第二对流层顶温度随高度变化只在7月显著递减;第一对流层顶高度在10月显著降低,降幅为453m/10a,其他月份变化趋势不明显。第一对流层顶在7月显著降温,降幅为1·8℃/10a,10月增温显著,升幅为2·0℃/10a。第二对流层顶高度在不同月份都表现出弱升高趋势,但不显著。1月和10月的降温和升温显著,降幅和升幅分别为1·7℃/10a和1·2℃/10a。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50年营口夏季降水异常年与前期海气环流特征分析
    金巍,曲岩,黄素文
    2006 (1):  17-20. 
    摘要 ( 831 )   PDF(453KB) ( 646 )  
    利用1951~2000年营口夏季降水量和前期500hPa高度场、北太平洋海温资料,分析了夏季异常旱涝年的前期秋季(9~11月)、冬季(12月—翌年2月)500hPa高度场和北太平洋海温场及环流场特征。结果表明:前期秋、冬季海气资料与夏季降水相关较好,且存在“隔季相关”的现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报
    近53年辽宁雾的时空分布及成因分析
    陈传雷,蒋大凯,孔令军
    2006 (1):  21-24. 
    摘要 ( 978 )   PDF(322KB) ( 720 )  
    利用1951~2003年辽宁12个代表站的雾资料,分析了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条件。结果表明:辽宁年平均雾日地域分布呈现两高三低的形势。雾日的年际变化曲线较平稳,雾日最多的年份和最少的年份相差17d。沈阳与大连雾日变化相反,大连呈下降趋势,沈阳则在平稳中略有上升。辽宁大雾每个月都可形成,但沿海地区和内陆又有所差异,沿海地区主要出现在5~8月,而内陆地区主要出现在8~11月。雾日的天气形势可分为5~7种类型,其中以倒槽型、锋面气旋型、地形槽型、冷高压前部型最为典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丹东附近海域海雾产生的条件及天气学预报方法
    孙连强,柳淑萍,高松影,曹士民,王文武,范希斌
    2006 (1):  25-28. 
    摘要 ( 975 )   PDF(400KB) ( 652 )  
    使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OAA-17,EOS/ODIS卫星遥感影像资料,应用个例分析与合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2001~2005年37个海雾个例,揭示了丹东附近海域海雾的变化规律和海雾形成期间的大气、海洋背景条件,研制出了天气学预报方法并对其预报能力进行了检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鲅鱼圈地区污染气象特征分析
    刘翠玲,常艳君
    2006 (1):  29-33. 
    摘要 ( 944 )   PDF(398KB) ( 637 )  
    利用近3a的鲅鱼圈地区地面常规气象资料和2005年3~4月鲅鱼圈地区低空污染气象探测资料,分析了鲅鱼圈地区低空污染气象特征。结果表明:鲅鱼圈地区各类型风速廓线出现频率比较均匀,而且由于地面粗糙度较大,因此风速廓线指数比平原地区稍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宁太阳紫外线辐射特征及强度预报
    张云海,杨洪斌,龚强
    2006 (1):  34-37. 
    摘要 ( 1007 )   PDF(287KB) ( 766 )  
    利用紫外线观测仪器对辽宁4个地区紫外线辐射强度进行观测,研究了辽宁地区紫外线辐射强度的变化特征;分析了影响到达地面紫外线辐射强度的因子,结合MM5数值模式建立了统计预测模型,建立了紫外线辐射强度分级标准和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辽宁地区的紫外线辐射强度,总体上是西、北部较东、南部稍强,但相差不大;紫外线辐射强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每年5~9月紫外线强度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日最大值出现在每日的11~14时。夏季紫外线对人体的影响最大,冬季基本无影响。云量的变化对紫外线强度的影响较大。紫外线辐射强度预报模型的预测结果较为理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气候变化对环境与健康影响研究进展
    周启星,
    2006 (1):  38-44. 
    摘要 ( 852 )   PDF(660KB) ( 918 )  
    气候变化对环境与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的胁迫效应,阐述了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并概述了气候变化对不同介质环境以及对生态系统与人体健康影响研究的进展。这一工作可以为今后气象与环境领域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基本框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东北玉米冷害预测模型展望农业气象灾害预测技术的发展
    王石立,郭建平,马玉平
    2006 (1):  45-50. 
    摘要 ( 881 )   PDF(633KB) ( 657 )  
    以东北玉米冷害预测为例,介绍了近年发展的基于热量指数预测的热量年型统计预测模型和基于玉米生长模式的机理性预测模型,比较了两类模型在预报原理、预报对象、预报时效及准确率等方面的各自差别和利弊,探讨了两类模型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可能方法,展望了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警技术发展的若干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报
    荷兰气象局业务现状考察报告
    赵春雨,吴炜,魏俊国,范爱芬,王春林,张菊芳
    2006 (1):  51-53. 
    摘要 ( 802 )   PDF(324KB) ( 628 )  
    介绍了荷兰气象局的组织机构、主要业务、国际交往和对外服务及考察体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流域危险废物污染事故监控技术体系探讨
    李宇斌,王恩德
    2006 (1):  54-57. 
    摘要 ( 754 )   PDF(319KB) ( 637 )  
    分析了目前我国流域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控技术体系现状,从应对突发性危险废物污染事故出发,提出建立国家、省、市、县级突发性危险废物污染事故监控体系构想。以辽宁为例,提出构建国家、省、市、县级突发性危险废物污染事故监控体系,为政府应急决策提供快速服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AERMOD空气扩散模型在沈阳的应用和验证
    杨洪斌,张云海,邹旭东,刘玉彻
    2006 (1):  58-60. 
    摘要 ( 945 )   PDF(273KB) ( 608 )  
    根据2003年1~12月沈阳逐日大气环境监测数据、气象数据以及AERMOD模式系统建立并验证了空气扩散模型;同时,应用污染源排放清单管理工具软件建立了排放清单,其输出的数据格式满足AERMOD空气扩散模型的要求。验证结果表明:颗粒物的监测日平均值与模拟日平均值的相关性较好,81%的数值落在模拟值与监测值的2倍误差范围内,模拟值与监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68;SO2有72%的数值落在模拟值与监测值的2倍误差范围内,模拟值与监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64。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朝阳地区大气污染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李岱松
    2006 (1):  61-63. 
    摘要 ( 951 )   PDF(225KB) ( 611 )  
    根据2003年朝阳市大气环境监测资料,分析了朝阳地区大气污染的时间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朝阳市存在工业布局不合理,生产工艺、污染处理设施落后等问题,市区大气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朝阳地区低空逆温频率偏高,而且贴地逆温强度相对较强,非贴地逆温平均底高相对较低,使得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在逆温层下输送扩散,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稀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宁内蒙古AMDAR资料统计及个例预报应用
    袁子鹏,陈艳秋,陈传雷,张皓宇
    2006 (1):  64-67. 
    摘要 ( 934 )   PDF(379KB) ( 616 )  
    利用2005年1~6月AMDAR资料,根据天气预报业务需求,对辽宁、内蒙古地区具有业务应用意义的逐日数据进行遴选和统计,揭示了资料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对2005年5~9月实时接收的AMDAR资料进行了个例预报业务试验,结果表明AMDAR资料在天气预报业务中,尤其是在临近预报中具有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沈阳市降水概率预报服务系统
    路爽,廖国进,李喜有,侯亚红
    2006 (1):  68-71. 
    摘要 ( 1119 )   PDF(338KB) ( 635 )  
    沈阳市降水概率预报服务系统是在日本数值预报的基础上应用多种统计方法建立MOS预报方程,对其预报结果应用概率回归集成制作降水概率预报。TS评分结果表明:MOS预报的降水确率高于日本数值预报,MOS集成预报的结果在各种MOS预报结果平均偏上的水平。概率预报的Brier评分结果表明:在MOS综合基础上的概率回归(REEP)方法得出的概率预报结果较为理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