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世荣. 气候平均值的计算及意义[J]. 海洋预报, 1990, (4): 49- 54.
|
2 |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 Technical regulations, Basic documents No.2, Volume 1-General meteorological standards and recommended practices(2019 edition)[M]. Geneva, Switzerland: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2019.
|
3 |
赵宗慈, 罗勇, 王绍武, 等. 全球变暖中的科学问题[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5, 31 (1): 1- 5.
|
4 |
Ding T , Qian W H , Yan Z W . Changes in hot days and heat waves in China during 1961-2007[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2010, 30 (10): 1452- 1462.
doi: 10.1002/joc.1989
|
5 |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5.
|
6 |
IPCC . Climate change 2014:Synthesis report.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s Ⅰ, Ⅱ and Ⅲ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 Geneva, Switzerland: IPCC, 2014.
|
7 |
王秀文, 李月安. 新气候平均值在中期预报业务中的应用[J]. 气象, 2003, 29 (1): 43- 45.
|
8 |
王遵亚, 丁一汇, 何金海, 等. 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再分析[J]. 气象学报, 2004, 62 (2): 228- 236.
doi: 10.3321/j.issn:0577-6619.2004.02.009
|
9 |
王永光. 多年平均值的改变对中国气候业务的影响[J]. 气象, 2002, 28 (8): 41- 43.
doi: 10.3969/j.issn.1000-0526.2002.08.009
|
10 |
林婧婧, 张强. 我国南北方气温和降水气候态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检测结果的影响[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5, 11 (4): 281- 287.
doi: 10.3969/j.issn.1673-1719.2015.04.007
|
11 |
房一禾, 赵春雨, 王颖, 等. 新、旧气候态的差异及对东北地区气候业务的影响[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6, 12 (3): 193- 201.
|
12 |
王劲廷, 马振峰, 杨小波, 等. 新旧气候平均值的差异及其对西南气候业务的影响[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4, 34 (1): 46- 50.
|
13 |
雷向杰, 黄祖英, 田武文, 等. 两个30年气候平均值的差异及其对气候业务的影响[J]. 气象科技, 2005, 33 (2): 124- 127.
|
14 |
马振锋, 彭骏, 高文良, 等. 近40年西南地区的气候变化事实[J]. 高原气象, 2006, 25 (4): 633- 642.
doi: 10.3321/j.issn:1000-0534.2006.04.010
|
15 |
房一禾, 周放, 张运福, 等. 东北冬季气温年际、年代际影响因子的比较[J]. 地理科学, 2013, 33 (7): 844- 850.
|
16 |
刘刚, 沈柏竹, 廉毅, 等. 亚洲阻塞高压分类及其与东北冷涡活动和东北夏季低温的联系[J]. 地理科学, 2012, 32 (10): 1269- 1274.
|
17 |
丁士晟. 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的气候分析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 气象学报, 1980, 38 (3): 234- 242.
|
18 |
孙力, 安钢, 廉毅, 等. 夏季东北冷涡持续性活动及其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的分析[J]. 气象学报, 2000, 58 (6): 704- 714.
|
19 |
张立祥, 李泽椿. 东北冷涡研究概述[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9, 14 (2): 218- 228.
|
20 |
李辑, 焦敏, 胡春丽, 等. 1951-2012年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及其影响因子变化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 32 (5): 74- 83.
|
21 |
张茜, 李栋梁. 东北及邻近地区夏季气温异常的新特征及对大气环流的响应[J]. 高原气象, 2011, 30 (6): 1604- 1614.
|
22 |
何金海, 吴志伟, 祁莉, 等. 北半球环状模和东北冷涡与我国东北夏季降水关系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 22 (1): 1- 5.
|
23 |
濮冰, 王绍武, 朱锦红. 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有重要影响的一种东亚遥相关型[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8, 4 (1): 17- 20.
|
24 |
李辑, 房一禾, 李菲, 等. 辽宁初夏降水大尺度环流影响因子及2012年初夏异常多雨成因分析[J]. 气象, 2014, 40 (9): 1114- 1122.
|
25 |
沈柏竹, 林中达, 陆日宇, 等. 影响东北初夏和盛夏降水年际变化的环流特征分析[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1, 41 (3): 402- 412.
|
26 |
陈佩燕, 倪允琪, 殷永红. 近50年来全球海温异常对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温度异常影响的诊断研究[J]. 热带气象学报, 2001, 17 (4): 371- 380.
|
27 |
高晶, 高辉. 副热带东南太平洋海温对东北夏季降水的影响及可能机制[J]. 大气科学, 2015, 39 (5): 967- 977.
|
28 |
张晨, 余锦华, 刘红艳, 等. 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对海温异常响应的研究[J].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6 (5): 459- 468.
|
2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判别方法(GB/T 33666-2017)[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7.
|
30 |
李倩, 张婉莹, 林毅, 等. 1961-2020年辽宁省暖冬现象气候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0, 36 (6): 68- 73.
|
31 |
王凌, 张强, 陈峪, 等. 1956-2005年中国暖冬和冬季温度变化[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3 (1): 26- 30.
|
32 |
刘实, 隋波, 李辑, 等. 东亚冬季风对中国东北冬季气温变化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15, 35 (4): 507- 514.
|
33 |
任福民, 高辉, 刘绿柳, 等.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与预测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综述[J]. 气象, 2014, 40 (7): 860- 8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