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国际刊号:ISSN 1673-503X
国内刊号:CN 21-1531/P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3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8-28 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封面目录
    2023 (4):  0-0. 
    摘要 ( 100 )   PDF(5863KB) ( 12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文
    2020年2月辽宁一次暴雪过程天气学成因与预报偏差分析
    谭政华, 张爱忠, 阎琦, 杨瑞雯, 关雨姗
    2023 (4):  1-8.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4.001
    摘要 ( 401 )   HTML ( 52 )   PDF(5178KB) ( 311 )  

    采用NCEP FNL再分析资料,对辽宁地区2020年2月14—16日强降雪过程进行诊断,并对数值模式的预报偏差及其与影响系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中国华北地区高空槽及黄海北部低压倒槽共同影响,南支锋区的偏南暖湿气流沿北支锋区的偏北风回流冷垫爬升,形成水汽辐合和抬升运动,为此次强降雪过程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CMA-GFS模式对强降雪中心的降水强度预报偏小,但强降雪落区预报基本准确;ECMWF对降水强度预报较为准确,但强降雪落区预报偏西、范围明显偏大。ECMWF对本次强降雪过程的长时效(3.5 d)预报相对准确,时效临近时降水预报有转折性变化并出现明显预报偏差。诊断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雪过程中降水预报的转折性变化与高、低空低压系统的预报偏差显著相关,尤其是低空低压系统的预报偏差,与强降雪落区上空两条水汽通道的比湿存在显著相关,低压系统预报偏强与比湿偏大相对应,导致模式中的日本海水汽输送作用偏强,可能是造成降水预报出现明显偏差的原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1年3月27—28日中国北方沙尘天气特征分析
    徐红, 陈军庆, 路海军, 宋明坤, 陈玺伍, 龚强, 朱玲, 沈历都
    2023 (4):  9-16.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4.002
    摘要 ( 212 )   HTML ( 27 )   PDF(2674KB) ( 465 )  

    选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探空站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反演沙尘产品、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3月27—28日中国北方一次典型强沙尘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干燥(平均降水量小于10 mm、降水量负距平的地区超过80%)、高热(气温较常年偏高超过6℃)为此次沙尘天气的气候条件。同时,受蒙古气旋影响,中低空、地面大风和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为此次沙尘天气提供了动力条件。大气温度直减率、抬升指数、K指数、对流有效位能指数、IConve(700—850)指数、IConve(700—sfc)指数、PW指数表明,沙源地大气层结存在不稳定状态,为沙尘天气发生提供了热力条件。24 h后向轨迹模型表明,沈阳上空500 m高度的沙尘来自内蒙古地表抬升至1000 m高空后远距离输送,而1000~2500 m高度的沙尘源自蒙古国4000~5000 m高空,随气流下沉远距离输送至目标区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多源数据的2021年3月呼和浩特严重沙尘污染天气特征分析
    王俊秀, 王俊杰, 韩仙桃, 杨彩云, 姜学恭, 李蓉, 张克文
    2023 (4):  17-24.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4.003
    摘要 ( 214 )   HTML ( 20 )   PDF(4694KB) ( 245 )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颗粒物监测及激光雷达探测数据,采用天气学分析、空气质量轨迹追踪模型,对2021年3月呼和浩特市发生的一次严重沙尘污染天气成因及传输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污染过程有两次污染物浓度峰值,可分为两个阶段。3月14—15日受高空低槽和地面冷锋共同影响,呼和浩特市出现大风、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天气,PM2.5在15日03:00升至1382 μg·m-3,严重污染时间长达15 h;3月16—18日高空为弱脊后西南偏西气流,地面气压场减弱,近地面扩散条件较差,发生污染物积累和沙尘回流,导致严重污染长时间持续。激光雷达数据表明,3月14日白天呼和浩特高空有大量细粒子聚集,15日凌晨该地区首要污染物由PM2.5转为PM10,12:00 PM10浓度升至4099 μg·m-3,16日沙尘回流,再次出现严重污染;17日污染物浓度开始降低,18日05:00此次沙尘天气结束。后向轨迹分析表明,蒙古国为此次严重沙尘污染的主要源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0年11月吉林省罕见冻雨天气成因分析
    霍也, 李倩, 尚博, 杨旭, 应爽
    2023 (4):  25-30.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4.004
    摘要 ( 529 )   HTML ( 28 )   PDF(2628KB) ( 429 )  

    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探空秒数据、微波辐射计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等,对2020年11月17—20日吉林省冻雨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冻雨天气过程受高空槽东移加深、蒙古高压向南入侵和地面气旋北上共同影响。低空急流为吉林省输送了充沛的水汽,比湿为3~7 g·kg-1。同时,受850 hPa暖脊影响,0℃等温线长时间停留在吉林中部并缓慢移动,导致冷暖气团持续作用,在对流层中低层形成稳定的逆温层,为长春市、吉林市等地冻雨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温度层结条件。通过分析长春站和吉林站冻雨发生时的温度、湿度层结可知,冻雨发生于自下而上的冷—暖—冷温度层结中,冷垫高度高于950 hPa,厚度为0.7~1.0 km,1000 hPa温度为-3~0℃,850 hPa温度为1~3℃,暖层厚度为950~750 hPa,约1.5 km,中心最高温度大于3℃。同时,中高空(800~350 hPa)固态水含量需高于0.2 g·kg-1,中低空(900~700 hPa)液态水含量需大于0.2 g·kg-1,上升气流越强,含水量越高,降水越大。通过观测10 m风速骤降为0 m·s-1或缺测,可大致推算冻雨发生时间,以订正或补充人工观测结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相似卡尔曼滤波的安徽省WRF模式风速预报订正
    吴迪,田宏强,刘辉,王京景,左晨亮,徐晶晶
    2023 (4):  31-37.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4.005
    摘要 ( 131 )   HTML ( 12 )   PDF(1478KB) ( 380 )  

    应用改进的相似卡尔曼滤波方法对2020年4—12月安徽省19个基本气象站WRF模式预报的10 m风速进行误差订正。结果表明:订正后的风速预报平均偏差从1.35 m·s-1降低至0.08 m·s-1,基本消除了模式的系统误差;均方根误差从1.77 m·s-1减小至0.81 m·s-1。平均风速为3 m·s-1以上的较大风,风速预报的均方根误差从2.01 m·s-1降低至1.19 m·s-1,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减小模式的系统误差,还可以大幅减小模式的随机误差。相似卡尔曼滤波可以对无法精确模拟物理过程的数值模式进行误差订正,提高模式在天气系统剧烈变化时的预报准确率,适用于气象要素24~72 h的连续预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CMA-MESO模式的黑龙江省强对流天气分类预报方法研究
    刘松涛, 高梦竹, 齐铎, 王承伟
    2023 (4):  38-46.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4.006
    摘要 ( 253 )   HTML ( 10 )   PDF(2752KB) ( 375 )  

    利用欧洲中心再分析数据(ERA5)、中国气象局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CMA-MESO)产品和自动站资料,计算动力条件、不稳定层结、水汽条件、特征层高度等对流参数,统计雷暴大风和短时强降水两类强对流天气的对流参数分位值统计量特征,以及与气候值的偏差特征。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更易在水汽含量大、中低层大气接近饱和的湿热环境中发生,中低层抬升作用触发降水并增强降水效率,水汽条件是短时强降水的关键。雷暴大风容易在气温直减率大的环境中出现,有利条件为中层干燥、低层湿润、垂直风切变大、CAPE大。采用相对偏差模糊矩阵评价法,进行黑龙江省两类强对流天气的分类预报,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预报最可能发生强对流的区域和时间,预报效果较好,预报偏差bias短时强降水为0.7,雷暴大风为1.04,空报漏报率合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套再分析降水资料在安徽省的适用性评估
    高金兰,温华洋,郑小艺,曹亚楠,王云
    2023 (4):  47-56.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4.007
    摘要 ( 140 )   HTML ( 15 )   PDF(5955KB) ( 117 )  

    利用1979—2018年安徽省台站降水观测资料,分别从年、季、月尺度和梅雨量对三套高分辨率再分析降水资料(CMA-RA、CMFD、ERA5)在安徽省的适用性进行分析评估。结果表明:三套再分析资料均能模拟出安徽省夏雨集中,春雨多于秋雨,冬雨最少的季节降水特征;多年平均月降水量较实况均为正偏差,12月降水量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最大。三套资料均明显高估了安徽省山区的降水量。其中,CMA-RA资料的年降水和夏、冬季降水及沿江江南地区梅雨量空间分布表征最好;CMFD资料的降水量年际变化表征较好,但空间分布较差,春、秋季降水时空分布以及梅雨量年际变化表征最好;ERA5资料的降水量模拟存在系统性高估,且偏差最大,仅1月降水量较其他资料略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长三角地区盛夏副热带高压触发局地对流天气分布及气象因子分析
    辛辰, 漆梁波, 储海
    2023 (4):  57-64.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4.008
    摘要 ( 93 )   HTML ( 9 )   PDF(2757KB) ( 270 )  

    应用红外云图亮温阈值法判断对流云团,统计分析2015—2019年中国长三角地区盛夏副热带高压(副高)控制下的局地对流天气时空分布。结果表明:副高触发的对流天气频次日变化为午后单峰型,对流天气的高频区位于大城市附近、江南丘陵地区以及水陆交界处,而江河湖面、峡谷和盆地较少。副高偏南型的对流天气高频区位于山区和沿海地区,其低层处于有利于下垫面加热的偏西风场;副高偏北型高频区位于内陆,其低层的东风降低了沿海地区的下垫面温度,对流触发频率较小。不同对流参数的统计表明,对流有效位能对局地对流天气的触发有较明显参考。沿海地区的副高偏南型对流有效位能略高于副高偏北型,内陆地区相反。副高偏南型各站的抬升指数和抬升凝结高度均较低,表明该类型天气的不稳定性较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7—2021年辽宁省冷涡型雷暴大风时空分布及环境参数特征
    曹世腾, 杨磊, 陈宇, 孙丽, 冷雨轩, 蒋超, 杨雪
    2023 (4):  65-73.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4.009
    摘要 ( 179 )   HTML ( 14 )   PDF(2096KB) ( 189 )  

    选用2017—2021年辽宁省自动气象站、闪电定位仪、葵花8号卫星和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辽宁省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和不同天气系统下雷暴大风发生的环境条件。结果表明:冷涡系统是导致辽宁雷暴大风的最主要天气系统,占全部雷暴大风的62%。冷涡雷暴大风主要集中分布在辽宁中部平原,该区域冷涡引起的雷暴大风占所有雷暴大风的90%。雷暴大风集中出现在5—9月,午后到傍晚出现的次数最多。不同季节雷暴大风发生时的环境条件存在差异,春、秋季雷暴大风对应不同层温差、垂直风切变较强和风暴承载层风速较大等特征;盛夏雷暴大风发生对应水汽条件充沛,近地面蒸发较强、中层干空气侵入和热对流特征明显等。与非冷涡系统相比,冷涡背景下的低空与500 hPa温差和对流有效位能更强,中低层更干燥,垂直风切变和风暴承载层风速更强。冷涡四象限中,雷暴大风常出现在东南和西南象限,占比分别为77.9%和18.5%。两象限雷暴大风对应的环境条件存在差异,东南象限水汽条件更充沛,不稳定程度更强;西南象限中低层更为干燥,地面与500 hPa温差和下沉对流有效位能更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5—2018年淮北市冬半年重污染天气大气环流分型研究
    王苏瑶,邓学良,胡建林,常炉予
    2023 (4):  74-83.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4.010
    摘要 ( 109 )   HTML ( 8 )   PDF(3956KB) ( 134 )  

    选用2015—2018年安徽省淮北市6种主要污染物浓度月变化数据,利用聚类分析、潜在源分析(PSCF、CWT)、T-mode斜交旋转分解(PCT)等方法,分析淮北市冬半年重污染的传输通道、潜在源区,重污染天气不同阶段(形成、维持和结束)的大气环流类型。结果表明:淮北市冬半年PM2.5、PM10、CO、NO2和SO2的月均质量浓度较高。短距离轨迹为当地冬半年重污染的主要输送轨迹,山东西部、江苏中北部是淮北市重污染的重要潜在源区。持续性重污染形成、维持及结束期间的环流场存在异同点,共同点为3阶段均存在占比不同的均压场,不同点为大气环流分型、气压值、气压梯度、风向风速等存在差异。持续性重污染形成期间,大气环流可分为5种类型,其总次数的90%与均压场有关;持续性重污染维持期间6种大气环流类型均与均压场有关,但范围明显大于形成时期,气压值与形成时期相近,风速普遍为静风;持续性重污染结束期间淮北市多处于冷高压前沿,均压场仅占15%,气压梯度、海平面气压值及风速均显著增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5—2020年渤海西海岸雾的海陆分布差异成因分析
    靳振华,吴彬贵,廖云琛,龙强,卜清军
    2023 (4):  84-94.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4.011
    摘要 ( 92 )   HTML ( 16 )   PDF(5273KB) ( 108 )  

    利用2015—2020年渤海西海岸陆地和近海加密自动站、再分析资料和卫星反演雾资料,分析该地区海陆雾时空分布特征,选择一次典型个例开展敏感性数值实验。结果表明:渤海西海岸秋季、冬季陆雾多于海雾,而春季、夏季相反,虽然冬季海雾和陆雾数量最多且变化趋势一致,但分布仍具有显著的局地性;渤海西海岸雾以海岸线为界的频率大于53%,多出现在夜间,持续时间也多低于12 h。个例分析表明,海陆风环流将海上暖湿空气输送至内陆低空,湿度快速增大至近饱和,弱冷空气入侵和夜间长波辐射降温共同作用,导致内陆大雾形成。而海温较高、海洋大气降温缓慢,难以形成海雾;海温敏感试验结果也表明,海温增加5%后,控制实验中略微进入近海的雾区基本回退到海岸线以西,海温降低5%后,陆雾蔓延至整个渤海并维持,高海温是本次陆雾未扩展入海的关键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新气候态背景的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评估与预测研究
    张萌萌, 赵春雨, 房一禾, 李经纬, 林益同, 于怡秋, 张玮琦
    2023 (4):  95-102.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4.012
    摘要 ( 124 )   HTML ( 8 )   PDF(3314KB) ( 369 )  

    选用1981—2020年中国东北地区199站气象资料,将1981—2010年与1991—2020年作为气候态的气温、降水、大气环流场及海温场进行比较,并分析气候平均值的改变对气候评价、气候变化和气候预测的影响。结果表明:新、旧气候态下,东北地区的气温、降水、大气环流及海温场均有明显变化,且环流和海温场的变化与气温和降水变化相对应。新气候态下,东北地区的春季、秋季、冬季降水量增加,夏季降水量减少,平均气温均升高。冬季高纬阻塞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增强,东亚大槽强度减弱,与冬季气温升高相对应;夏季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与东北夏季降水减少相一致。全球海温总体增暖,而南半球中高纬地区变冷,夏季海温差值在赤道太平洋地区表现为西正东负的分布特征,与夏季东北气温升高相一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61—2019年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特征及其与前期ENSO的关系
    孟鑫,张瑜,赵婷婷,王迪,马云龙,张旭
    2023 (4):  103-113.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4.013
    摘要 ( 142 )   HTML ( 14 )   PDF(6168KB) ( 134 )  

    选用1961—2019年中国东北地区204个站日降水量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及美国国家气候预测中心(CPC)提供的Niño3.4指数,利用相关分析、小波分析、M-K突变、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变化特征,探讨其与前期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的联系。结果表明:中国东北地区夏季年降水量呈递减趋势,以2.39 mm/10 a速率减少,空间变化呈西南部减少、东北部增加趋势,辽宁地区减少趋势最显著。夏季降水存在显著的2~3 a、6~7 a和8~9 a振荡周期。1961—1982年和1998—2019年为相对干旱时期,1983—1997年为相对湿润时期,突变年份为1983年和1998年。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与前一年夏季ENSO关系密切,1997—2019年二者呈显著的正相关。1997—2019年,前一年夏季Niño3.4区海温异常变化,引起水汽输送异常和局地垂直运动变化,对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产生显著影响,Niño3.4指数可以作为次年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的预测因子。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5—2018年京津冀地区不同天气类型影响的PM2.5输送特征及减排效果分析
    胡艳楠,孟凯,杨雨灵,马翠平,李文星,马志淳
    2023 (4):  114-121.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4.014
    摘要 ( 98 )   HTML ( 12 )   PDF(1612KB) ( 74 )  

    将2015—2018年京津冀地区PM2.5污染日按天气类型分为均压型、高压后部型和西北高压型,应用WRF-CAMx、WRF-CMAQ模式进行北京市、石家庄市PM2.5来源解析和减排模拟。结果表明:相比均压型和西北高压型,北京市、石家庄市PM2.5污染日的高压后部型出现次数最少,但外源污染输送较明显。3种天气类型PM2.5污染日,石家庄本地污染源的排放贡献均高于北京本地污染源的排放贡献,是PM2.5浓度石家庄市高于北京市的主要原因之一。受不同天气类型影响,北京市、石家庄市PM2.5污染物输送和来源特征不同。根据石家庄市PM2.5污染物输送特征制定的减排优化方案,减排率可达京津冀中南部城市联合减排的83.6%~91.3%,该方案较为合理且高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北春玉米最优水氮管理措施模拟
    李鸣钰, 李国会, 张益瑞, 陈妮娜, 米娜, 秦鑫, 李成龙
    2023 (4):  122-129.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4.015
    摘要 ( 54 )   HTML ( 5 )   PDF(1887KB) ( 315 )  

    以东北春玉米为研究对象,基于2018—2021年锦州农业生态观测站试验数据,对作物生长模型CERES-Maize进行参数校准和验证,模拟不同降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和丰水年)各水氮管理措施对春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收益的影响,以确定不同降水年不同生产目标东北春玉米最优水氮管理方案。结果表明:CERES-Maize模型模拟春玉米发育期和产量的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均为10%以内,能满足玉米生长过程及产量的模拟精度要求。不同降水年各水氮管理的春玉米最高产量分别为1.08×104、1.16×104、1.13×104 kg·ha-1,其中枯水年最高,平水年最低。获得最高产量的灌溉量分别为185、205和175 mm,施氮量分别为75、175、125 kg·ha-1;不同降水年各水氮管理的春玉米最高水分利用效率丰水年最高,枯水年最低。获得最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灌溉量分别为175、195、175 mm,施氮量分别为75、175、125 kg·ha-1;不同降水年各水氮管理的春玉米最大经济收益枯水年最大,平水年最小。获得最大经济收益的灌溉量分别为175、205、175 mm,施氮量分别为75、175、125 kg·ha-1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SPI和SPEI指数的辽宁省大豆生长季干旱时空变化特征
    姜珊, 张淑杰, 张菁, 董秋婷, 宋晓巍, 赵璇, 于璐, 杨黎黎
    2023 (4):  130-137.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4.016
    摘要 ( 98 )   HTML ( 6 )   PDF(2775KB) ( 173 )  

    选用1961—2020年辽宁省52个气象站的日降水量和日平均气温资料,计算大豆生长季和各发育阶段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选取5个代表站,应用M-K趋势检验方法分析大豆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旱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大豆生长季SPI和SPEI均呈干旱化趋势,SPEI监测的干旱程度略大于SPI;大豆播种期—出苗期SPEI和SPI呈湿润化趋势,出苗期—开花期、开花期—结荚期和结荚期—成熟期均为干旱化趋势,其中开花期—结荚期最为显著。SPEI监测的干旱范围及高发区均大于SPI,且干旱程度更强,其中,辽宁西部的干旱程度最为严重。从大豆生长季和发育阶段进行干旱评估,SPEI适用性优于SPI。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0—2021年辽宁省雷电分布及其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程攀,刘成瀚,蔡冬梅,孙虹雨,王月,陈晟源,陈传雷,张浩楠,朱智晔,姜东哲
    2023 (4):  138-146.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4.017
    摘要 ( 99 )   HTML ( 9 )   PDF(3815KB) ( 199 )  

    利用2010—2021年辽宁省闪电定位资料,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结合空间自然断点分级法,分析辽宁省雷电密度、雷电流幅值、雷电强度等雷电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辽宁省夏季雷电流幅值分布最为集中,但正闪分布比例最小,冬季白天的雷电流幅值明显大于夜间。除8月外,其他月份白天的雷电频次几乎均多于夜间。正闪回击密度辽宁西部地区较大,正负闪回击密度总体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小,负闪回击密度减小速度较快。正闪幅值辽宁西部地区最大,正闪幅值随海拔升高呈减小趋势,负闪幅值总体呈增大趋势。正闪强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辽宁中部和西部,负闪强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辽河流域两侧。41°N剖面的正闪回击密度辽宁西部地区远大于东部地区,负闪回击密度辽宁西部丘陵地区明显低于辽宁中部地区;负闪幅值与海拔高度变化在辽西的丘陵地带一致性更强;正闪强度在辽宁西部最大,东部地区正闪强度最小,辽河平原东部迎风坡地区负闪强度最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7—2020年福建省冰雹和短时强降水云三维闪电特征分析
    阮悦,冯晋勤,李婷婷,陈秋萍
    2023 (4):  147-154.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4.018
    摘要 ( 128 )   HTML ( 9 )   PDF(2427KB) ( 181 )  

    选用VLF/LF(ADTD_2C)三维闪电监测资料和双偏振雷达资料,对2017—2020年福建省31个冰雹、32个短时强降水单体闪电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多数冰雹云单体降雹前闪电频数超过50次/6 min,而强降水单体超过50次/6 min的较少;冰雹单体正地闪和正云闪比率较高,强降水单体则较低。80%冰雹单体闪电频数峰值较降雹时间提前3~25 min,并在降雹前出现总闪频数跃增,递增率多数大于4次/min。超过1/2的强降水单体,其闪电频数峰值时间较降水峰值提前2~35 min,闪电频数在降水峰值前增大,递增率多数小于4次/min。两类单体成熟阶段的云闪频数最高,云闪主要集中分布在2~6 km高度层。冰雹单体中,融化层以下为冰雹和大雨粒子组成的低层,以上为冰雹和霰组成的高层;强降水单体中,融化层以下为大雨粒子组成的低层,以上为冰晶、过冷水滴组成的高层。闪电频数与强回波中心高度和强回波伸展高度均为正相关,对流发展高度越高,冰相过程越显著,闪电活动越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报
    基于多源降水融合试验的四川省降水实况分析产品优化
    杜冰,吴薇,黄晓龙,蒋雨荷,李施颖
    2023 (4):  155-161.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4.019
    摘要 ( 93 )   HTML ( 1 )   PDF(2718KB) ( 142 )  

    选用2021年4—9月四川省地面观测降水数据、雷达定量估测降水产品,基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降水融合算法生成四川省0.01°/1 h分辨率降水实况分析产品(SC),参考四川省地面观测数据,以观测值是否被修改分为两类,分别对SC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三源融合实时降水实况分析产品(RT)进行精细化对比评估,分析融入错误观测数据对RT的影响,应用支持向量机回归算法对RT进行优化并评估。结果表明:观测值未修改情况下,两种产品在四川盆地内部性能相近,川西高原和凉山、攀枝花地区RT性能较好,大部分区域RT平均绝对误差较小,均方根误差较大,即RT与观测值间易出现个别较大误差。观测值被修改情况下,四川省SC明显优于RT,RT较观测值明显偏大,表明错误的观测数据对RT性能存在显著影响。优化后,四川全省区域产品的平均绝对误差减小了29.9%,均方根误差减小了41.1%,相关系数增大了4.94%。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1—2020年河北省倒春寒时空特征及气象指标分析
    童俊,孟旭芹,赵亮,张晓辉,彭九慧,李婷
    2023 (4):  162-168.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23.04.020
    摘要 ( 123 )   HTML ( 3 )   PDF(2489KB) ( 341 )  

    选用1991—2020年河北省76个国家气象站3—5月日气温数据,应用Mann-Kendall检验、空间插值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河北省倒春寒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倒春寒气象指标》筛选倒春寒过程的准确率为63.6%,适用性较好。1991—2020年河北省共发生倒春寒2094次,其中轻度次数最多,中度次之,重度最少;空间分布为轻度由南向北递增,中—重度从中部向南北两端递增,北部高原和山区最多。倒春寒发生次数年际变化为下降趋势,河北中部降幅最明显。轻度倒春寒总持续天数从东北向西南递减,中—重度从北部高原、燕山山区、太行山区向平原递减;河北南部和中部倒春寒总持续天数年际变化为下降趋势。日最低气温由南向北呈阶梯式下降,河北北部远低于南部和中部。日最大降温幅度3月和5月由南向北呈阶梯式下降。河北中部4月9—12日发生中—重度倒春寒次数较多,河北北部5月上旬倒春寒总次数和中—重度次数均较多。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