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国际刊号:ISSN 1673-503X
国内刊号:CN 21-1531/P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1-10-3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1951—2009年中国地表湿润状况变化趋势研究
    王文, 王劲廷
    2011 (5):  1-6. 
    摘要 ( 672 )   PDF(977KB) ( 684 )  
    利用1951—2009年中国160站的月降水和月平均温度资料,通过计算地表湿润指数,在分析其和降水及气温的联系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区域平均地表湿润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差异,给出了地表数润指数年趋势的地理分布。研究表明:1951—2009年,中国北方的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及东南部分地区以干旱化趋势为主,这些地区干旱化趋势的产生与降水年际变差大、年内分配不均,降水持续减少和气温升高密切相关。东南、西南及西藏地区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湿向干的趋势转换,虽然长江中下游地区在70年代初期有明显的干向湿的趋势变换,但于90年代同样出现湿向干的趋势转换,并一直持续显著的干旱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江流域大气降水中δ18O变化与水汽来源
    吴华武, 章新平, 孙广禄, 申林, 黄一民, 王红红
    2011 (5):  7-12. 
    摘要 ( 603 )   PDF(884KB) ( 805 )  
    根据GNIP所提供的长江流域多年月平均降水中δD、δ18O资料以及NOAA-CIRES提供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长江流域降水稳定同位素与降水量、水汽压、温度和水汽来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平均季节尺度下,长江流域大气降水中δ18O与降水量、水汽压和温度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该流域降水中δ18O变化存在显著的降水量效应、湿度效应和反温度效应,基于降水中过量氘示踪水汽来源原理,分析了中国长江流域季风区降水中过量氘与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南印度洋3个海区相对湿度的关系,表明中国长江流域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上述3个海区,而昆明和成都可能受到其他水汽作用,使其与水汽源区的相对湿度呈正相变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881—2010年哈尔滨市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张雪梅, 陈莉, 姬菊枝, 王冀, 王永波, 郭巍, 兰博文
    2011 (5):  13-20. 
    摘要 ( 879 )   PDF(727KB) ( 753 )  
    利用哈尔滨本站1881—2010年的月平均气温、1909—2010年的月总降水量和1961—2010年哈尔滨所辖区、县(市)月平均气温、月总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方法,计算了哈尔滨市气温、降水变化速率,分析了哈尔滨市气候变化特征;阐述了气候变化对哈尔滨市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a,除巴彦7月气温略呈下降趋势外,哈尔滨各区、县(市)各月、季、年平均气温均呈升高趋势。哈尔滨各区、县(市)各月、季、年总降水量变化趋势不一致。近130a,哈尔滨市年、季平均气温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开始明显增温,21世纪开始增温尤为显著。近百年来,哈尔滨市年、季总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气候变化对哈尔滨市农业、能源等方面的影响有利有弊,但对于水资源、人体健康和交通等方面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51—2009年天津市主要极端气候指数变化趋势
    杨艳娟, 任雨, 郭军
    2011 (5):  21-26. 
    摘要 ( 758 )   PDF(1459KB) ( 760 )  
    利用1951—2009年天津市逐日气温和降水量资料,计算了极端气候指数,并研讨了其中11个主要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天津市暖日、冷夜具有基本相反的变化趋势,暖日显著增加,冷夜显著减少,且冷夜的变化幅度远大于暖日。持续暖期、霜日呈显著增加趋势,持续冷期呈显著减少趋势。降水指数中连续干日呈增加趋势,最大连续五日降水量、日降水强度、强降水率、极强降水率及连续湿日均呈减少趋势,表明天津干旱化倾向明显。与气温有关的极端指数大多在1993年前后出现突变,周期特征不明显。与降水有关的极端指数未现突变,但周期特征明显,大多出现10a和4a的周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0年辽宁一次沙尘天气过程的气象因素及污染状况
    王扬锋, 马雁军, 陆忠艳, 谷伟, 刘宁微, 洪也
    2011 (5):  27-31. 
    摘要 ( 757 )   PDF(831KB) ( 451 )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环保监测数据,对2010年4月8日辽宁沙尘天气过程的高低空天气形势和主要气象要素进行了探讨,并对沈阳地区的空气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沙尘天气过程主要是受贝加尔湖地区东移的冷空气和蒙古低压的共同影响,强大的蒙古气旋造成的地面强变压导致地面风速加大,是形成沙尘天气的动力因子;沙尘天气来临前后,风速、能见度、湿度等发生急剧变化;在沙尘天气影响下,沈阳地区的PM10浓度迅速上升,而大风等有利的扩散条件,造成黑碳、气态污染物SO2和NO2浓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9年5月冀中南一次春季大暴雨成因分析
    马鸿青, 丁治英, 张会, 王志超
    2011 (5):  32-37. 
    摘要 ( 707 )   PDF(3006KB) ( 455 )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常规天气图、全国自动加密观测资料和石家庄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发生在河北省中南部的一次短时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风速和风向在河北中南部的辐合促进了水汽的辐合。块状回波与带状回波交接处出现最大暴雨中心,逆风区和弱辐合区与较强降水相吻合。邢台次云区的形成与发展和北部主云区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邢台北部低于-42?C云区范围扩大,邢台狭窄的强对流回波带形成。地面加密风场的变化以及中尺度辐合线的形成均对短时暴雨的发生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带状回波在地面辐合线附近快速强烈发展,而且随着河北中南部地面辐合线的消失而原地减弱。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P模式计算的冷却塔烟气抬升高度敏感性试验
    杨洪斌, 刘玉彻, 汪宏宇, 邹旭东, 张云海
    2011 (5):  38-41. 
    摘要 ( 587 )   PDF(474KB) ( 362 )  
    德国VDI3784的S/P模式为三维流体动力学积分模式,其方程主要描述了无穷小体积元素的质量、动量、静态污染物质量浓度及能量的守恒。利用德国模式进行了冷却塔烟气排放不同参数、不同大气条件下烟气抬升高度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影响烟气抬升高度的3个气象要素(风速,气温和湿度)中,风速和气温的变化对结果影响较大,而湿度影响较小。在D类稳定度,当环境风速从0.1 m/s增加到15.0 m/s时,抬升高度将从711.7 m变为38.5 m。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抬升高度明显单调变小;当稳定度为A类,环境温度从10℃升到40℃时,烟气抬升最大高度从688.9 m降低到45.1 m,降低了14倍多。而环境湿度的变化,对抬升高度的影响不是很明显。对于E和F类,当环境湿度从20 %增加到70 %,最大抬升高度分别从115.3 m和84.6m降到112.9 m和81.7m,分别降低了3.43 %和2.08 %。在影响烟气抬升高度的其他3个因素(凉水塔直径,烟气出口速度和混合气体温度)中,混合气体温度的变化对结果影响较大,而凉水塔直径和烟气出口速度的影响较小。在各类稳定度条件下,当出口温度从20 ℃变到90 ℃时,烟气抬升高度增加1.2—13.3倍;在各类稳定度条件下,当凉水塔直径从30 m变到90 m,烟气抬升高度仅增加0.63—1.40倍;在各类稳定度条件下,当出口速度从2.5 m/s变到8 m/s,烟气抬升高度增加0.24—0.74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太阳辐射经验系数插值方法的比较
    买苗, 火焰, 俞亚勋
    2011 (5):  42-45. 
    摘要 ( 625 )   PDF(1045KB) ( 406 )  
    利用江苏省南京、吕泗、淮安3个日射站以及周边省市共10个日射站的逐月日照百分率资料和太阳总辐射资料,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经验系数a、b,并利用除南京、吕泗2个日射站以外的8个日射站的经验系数a、b,采用多种插值方法计算全省70个站的经验系数a、b,并据此求出70个站点逐月太阳总辐射值并分析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采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得到的经验系数a、b,误差最小。结论可为求解江苏省各地太阳总辐射提供科学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报
    1951—2010年大连气温变化特征
    隋洪起, 张彩凤, 王秀萍, 祝青林
    2011 (5):  46-52. 
    摘要 ( 1023 )   PDF(1071KB) ( 691 )  
    利用1951—2010年大连气温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和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1突变分析等方法对年和季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突变检验。结果表明:大连年和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升温趋势有所减缓;年平均气温的增温速率为0.33℃/10a,明显高于近50a中国平均增温速率0.22℃/10a,更高于近50 a全球平均0.13℃/10a的增温速率。大连平均气温的升高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冬季;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升温幅度大于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升温幅度;年、季平均气温存在突变,突变始于1987—1990年前后,突变前后平均气温均值相差较大;年、季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大都存在突变,但秋季平均最高气温不存在突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9年丹东罕见伏旱天气成因分析
    李慧琳, 高松影, 徐璐璐, 韩卫东, 薛金艳
    2011 (5):  53-57. 
    摘要 ( 699 )   PDF(1101KB) ( 432 )  
    2009年丹东不仅没有气象意义上的主汛期,而且发生了持续时间居历史第3位的伏旱天气。阐述了2009年丹东伏旱天气事实,探讨了伏旱成因机理。结果表明:造成2009年中国丹东伏旱天气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历史上常见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和“588线”控制丹东地区。与之相反,伏旱事件期间,副热带高压位置稳定偏南,极涡位置主体偏北,中国丹东地区持续受西风带纬向环流控制,导致冷空气南下引导受阻,高层南亚高压在高温期有明显的北抬东伸。台风活动路径偏西、偏南,使副热带高压维持偏南而无明显西伸北跳,也是导致全区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此外,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和日益明显的城市化效应亦与伏旱天气事件的发生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4种再分析资料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研究进展
    谢潇, 何金海, 祁莉
    2011 (5):  58-65. 
    摘要 ( 629 )   PDF(420KB) ( 1040 )  
    根据NCEP/NCAR、NCEP/DOE、ERA-40和JRA-25共4种比较常用的再分析资料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研究作了概述。结果表明:发现4种资料既呈现出一定的共性,又在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尺度上差异显著。再分析资料的可信度普遍表现为在东部地区好于西部地区,低纬地区好于高纬地区,这可能与中国地面气象站点“东密西疏”有关;1979年前的再分析资料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应用该时段NCEP/NCAR资料研究长期气候变化研究时需要谨慎;再分析资料的不同要素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适用性不同,因此应分区域、分要素、分季节选择合适的资料。从不同角度研讨了再分析资料的优缺点及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旨在为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研究选用再分析资料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报
    CINRAD/SC雷达观测参数合理配置问题研究
    张维全, 耿树江, 王吉宏, 李洋, 刘源, 张岳
    2011 (5):  66-72. 
    摘要 ( 549 )   PDF(515KB) ( 475 )  
    中国产CINRAD/SC新一代天气雷达的脉冲重复频率、脉冲采样数和天线扫描转速这3个观测参数均可由雷达使用者自行配置。雷达观测实践表明,这3个观测参数配置得正确、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雷达获取的基数据资料质量的优劣,进而可影响到雷达导出产品的质量。通过理论分析,得到了天气雷达脉冲重复频率、脉冲采样数和天线转速这3个可配置观测参数科学合理的配置规律。以此作为CINRAD/SC天气雷达相关参数的配置依据,获取的基数据质量可以得到提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