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国际刊号:ISSN 1673-503X
国内刊号:CN 21-1531/P
导航切换
气象与环境学报
首页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1-08-3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Select
1951—2009年中国不同区域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
虞海燕, 刘树华, 赵娜, 李栋, 于永涛
2011 (
4
): 1-11.
摘要
(
1070
)
PDF
(1710KB) (
1791
)
为了研究中国不同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将全国按照气候区域划分为11个气候区,并利用1951—2009年中国194个国家基本/基准站月、年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对全国及每个气候区平均温度及降水量的年和季节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及各地区增温趋势均为极显著增加,尤其近20 a增温速度更快;而2007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中国冬季平均温度上升趋势最明显,春季次之,夏季几乎没有变化。中国平均年总降水量20世纪50年代最多,2000年代最少;而华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减少最快;在四季降水中,全国只有夏季降水量波动略有增加,且各区域降水分布具有明显的南北差异特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1951—2008年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变化及环流场特征
高峰, 隋波, 孙鸿雁, 姚国友, 陈雷
2011 (
4
): 12-16.
摘要
(
1055
)
PDF
(732KB) (
963
)
利用1951—2008年东北地区气温资料和NCEP高度场再分析资料,通过线性趋势分析和M-K检验方法,对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冬季变暖的时间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突变年为1986年;冬季气温最暖年代出现在21世纪初;东北三省冬季累年气温变化趋势倾向基本是纬度越高气温趋势倾向值越大,特别是在1999—2008年黑龙江省冬季气温趋势倾向增温最显著。而在年气温趋势中,东北三省平均趋势倾向值没有冬季趋势倾向值大,其中吉林省气温趋势值最大。冷、暖冬500 hPa高度距平场分布为冷冬负距平中心位于东北区中部;暖冬正距平中心位于贝加尔湖到东北地区中北部。低空冷冬年,东北地区受西北风、西风和东北风控制,冷空气势力强;暖冬年,东北地区仅受西北风影响,冷空气势力弱。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1967—2008年青藏高原汛期不同强度降水日数变化
王传辉, 周顺武, 时刚
2011 (
4
): 17-24.
摘要
(
860
)
PDF
(2231KB) (
705
)
利用1967—2008年青藏高原68个台站逐日降水资料,按照气象规范对不同等级降水的定义,对高原汛期(5—9月)不同强度的降水日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7—2008年青藏高原汛期总降水日数及各强度降水日数均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降水总日数和小雨日数以减少趋势为主,最显著的区域位于高原东北和东南部,中雨日数以增加为主,大雨日数变化趋势的区域差异显著。高原汛期各强度降水日数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总降水日数的变化主要受小雨日数影响。汛期降水各旬分布上,各强度降水日数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小雨日数越少(多)的旬内其占总降水日数的比例就越大(小),中雨和大雨日数越少(多)的旬内占总降水日数的比例就越小(大);小雨和中雨日数均在1978年发生突变,突变前后,青藏高原东南部小雨和中雨日数差异最为明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CAPPS3模式在福州市预报效果检验
王宏, 冯宏芳, 石钰, 隋平, 余永江
2011 (
4
): 25-29.
摘要
(
1020
)
PDF
(554KB) (
615
)
对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区域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CAPPS3在福州市的应用进行效果检验,分析各季节CAPPS3预报福州市3种污染物SO
2
、NO
2
和PM
10
的等级预报准确率、转折性天气预报准确率与监测值的相关系数以及综合评分。结果表明:夏秋季节CAPPS3模式3种污染物等级预报准确率较高,冬季NO
2
和春季PM
10
的等级预报准确率较低,错误等级预报多数偏高;转折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夏秋季最高,春季最低,模式对天气形势的变化反应不灵敏,特别是污染物浓度突变时,预报能力较差,当天气形势稳定时,预报效果较好;浓度预报值较监测值有偏大和滞后的缺点;相关系数及综合评分结果夏秋季最高,春季最低。CAPPS3总体预报效果较好,可提供有价值的指导预报,适合业务运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大同市酸雨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李明明, 王雁, 韩照宇, 闫世明, 张逢生
2011 (
4
): 30-33.
摘要
(
988
)
PDF
(422KB) (
703
)
利用2007—2009年大同市酸雨资料,应用《酸雨观测规范》方法对大同市酸雨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同市酸雨发生频率为25.0%—36.36%,10月酸雨频率最高,达到75%;其他月份酸雨频率较低。大同市夏季酸雨强度为弱酸雨程度,而秋季酸雨频率则为最高。大同市小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33.33%;中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19.23%;大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60.00%;暴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0。由此可见,大同市大雨天气时,酸雨出现概率较高。随着风速的增大,降水的酸雨频率逐渐增大。大同市S风向下的酸雨频率最高为18.60%,ESE和NNW风向下的酸雨频率较高为13.95%;通过分析大同市酸雨变化规律、气象气候条件等因素对酸雨的影响,可以了解影响大同市酸雨形成的主要因素,从而为大同市酸雨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大连市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
赵冬艳
2011 (
4
): 34-38.
摘要
(
1007
)
PDF
(413KB) (
810
)
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累积距平曲线和完全相关系数法,分析了1951—2001年大连市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大连市年蒸发量呈增加趋势,其中夏季蒸发量的增加趋势最为明显,其次为春季,秋季和冬季蒸发量增加趋势不显著;年蒸发量的增加主要来自夏季的贡献。大连市年及四季蒸发量与日照时数、平均地面温度、平均气温日较差和平均风速总体上呈正相关,与平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平均相对湿度减小和平均地面温度上升是大连市蒸发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1971—2008年青岛地区雷电时空分布特征
王欣眉, 宋琳, 王新功, 樊荣
2011 (
4
): 39-43.
摘要
(
971
)
PDF
(1124KB) (
777
)
选取1971—2008年青岛地区7个地面观测站雷暴日资料和2006—2009年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统计分析青岛雷暴的时空分布规律,并以某大型石化项目为例,分析了该区域地闪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38 a青岛地区雷暴日空间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多,季节性分布特征明显,主要集中在7月和8月。根据闪电定位资料,借助分析软件得出该石化项目附近雷电流强度分布图和雷电流累积概率分布曲线,进而得出对应的雷电流强度值,最大值为41.68 kA。利用闪电定位系统提供的地闪次数计算地闪密度Ng比用人工观测资料计算的结果更为客观,研究结果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提供了评估参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报
Select
1951—2009年衢州气候变化特征
吴利强, 李娜
2011 (
4
): 44-48.
摘要
(
931
)
PDF
(527KB) (
681
)
基于1951—2009年衢州国家基本气象站气温、降水等资料,对衢州市特征性灾害天气—暴雨分布进行分析,探讨衢州市区域性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9 a来衢州市年平均温度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气温急剧上升,90年代以后19 a的平均温度比50年代上升了0.68 ℃,其中冬季变暖比较明显,其次为夏季。极端气温年平均值也有上升趋势,且具有明显季节性,最高温度上升幅度大于最低温度上升幅度。衢州市年降水量变化有向极端方向变化的趋势,通常以4—5 a为一个周期,偏多和偏少年份交替出现,但平均年降水量的变化并不明显。年内降水量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夏季较多,冬季较少。1966年前,年降雨量变化幅度较平稳,年降雨量偏少,1966年后,降雨量逐渐增多,1975年前后达到峰值,而后逐渐减少,1980年前后发生突变,并波动增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杭州市大气逆温特征及对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杜荣光, 齐冰, 郭惠惠, 邵碧嘉
2011 (
4
): 49-53.
摘要
(
1201
)
PDF
(682KB) (
1053
)
利用2003—2009年杭州市逐日探空观测资料及杭州市环境监测站空气污染物浓度监测资料,对杭州市主城区低空温度层结特征及与3种主要空气污染物(SO
2
、NO
2
和PM
10
)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杭州市主城区低空大气温度层结全年以弱稳定为主,一年四季皆有逆温层存在;冬半年逆温发生频率高于夏半年,逆温层厚度冬季较厚、夏季较薄,逆温强度秋季最强、夏季最弱。通过计算污染物浓度与逆温特性的相关关系,发现污染物浓度与逆温层底高呈负相关,与逆温频率、厚度、强度呈正相关,由此说明杭州市主城区低空大气逆温层结状况是影响该市空气污染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Select
城市热岛效应热点问题研究进展
黄良美, 邓超冰, 黎宁
2011 (
4
): 54-58.
摘要
(
962
)
PDF
(462KB) (
1309
)
概述了国内外城市热岛效应研究热点及不足,探讨了时空替代性、评价指标合理性、模拟空间尺度适宜性及理论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等问题,指出未来城市热岛效应研究应注重新方法与新思路的集成、城市群热岛效应监测、城市热岛与全球异常环境要素间的生态关联性、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生态途径与技术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报
Select
放射性核素大气弥散模式的研究综述
刘爱华, 蒯琳萍
2011 (
4
): 59-65.
摘要
(
1029
)
PDF
(494KB) (
3632
)
放射性核素大气弥散模式可以模拟正常工况和事故工况下,放射性核素在不同尺度下的大气输送与扩散,为核电站选址、辐射环境监测和核事故应急提供科学依据。归纳了目前广泛用于模拟核素大气弥散的各种模式,介绍了这些模式的研究进展和适用范围。结果表明:对于区域范围小于2 km的弥散,一般可采用CFD湍流模式;对于20 km范围内的局地扩散,一般可采用高斯模式;而对于中尺度(20—200 km)和大尺度(200 km以上)弥散,则采用拉格朗日模式或欧拉模式。为了避免各种模式本身的局限性,采用嵌套模式将是较好的选择。最后,对放射性核素大气弥散模式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渤海西岸边界层东风与暴雪天气的机理分析
何群英, 孙一昕, 于莉莉
2011 (
4
): 66-72.
摘要
(
1005
)
PDF
(2523KB) (
806
)
2008年12月20—21日和2010年1月3日天津地区分别出现了历史同期罕见的暴雪天气。为了提高对这种极端天气发生机理的认识,利用多种资料对这两次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雪过程均属于回流型降雪,但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的演变却不尽相同。影响系统分别为高空横槽(高空槽)、850 hPa切变(850 hPa低涡切变)、地面倒槽(地面气旋),水汽源自700 hPa西南气流和边界层东风的水汽输送。由于两次过程均与边界层东风相伴,特别对渤海西岸边界层东风对降雪天气的影响和作用作了探讨,表明偏东风不仅为本地输送一定量级的水汽,同时这种具有冷湿特征的东风还会与内陆具有暖湿结构的偏南风形成地面辐合线,加强地面的动力抬升作用,产生上升运动,有利于雨雪天气的加强和维持,因此可以认为边界层东风对暴雪的发生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