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国际刊号:ISSN 1673-503X
国内刊号:CN 21-1531/P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7-12-01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北上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分析
    周小珊,杨阳,杨森,陈家宜
    2007 (6):  1-5. 
    摘要 ( 877 )   PDF(430KB) ( 618 )  
    北上热带气旋是影响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其带来的大风和暴雨,常常造成我国北方地区的风灾和水灾。利用建国以来56 a的气象资料,对影响我国的北上热带气旋进行气候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平均每年约有3个北上热带气旋,最早出现在5月下旬,最晚出现在11月中旬,其中以7月和8月为最多;每年6—9月为北上热带气旋登陆季节,7月和8月登陆的热带气旋占85%。从强度上看,能够到达北方的热带气旋一般都是较强的热带气旋,在进入北上热带气旋定义区后,总体强度明显减弱,但在进入黄渤海时仍能够达到台风的强度;与北上热带气旋相比,北上登陆热带气旋的强度更大。统计分析发现,在辽宁和华北登陆的热带气旋,其强度大于在山东半岛登陆的热带气旋。北上登陆热带气旋和北转向、中转向的热带气旋一般均能产生暴雨和大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次海面降雪的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苟阿宁,顾松山,骆兴江,黄延刚
    2007 (6):  6-10. 
    摘要 ( 882 )   PDF(11145KB) ( 430 )  
    以X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在葫芦岛探测到的2004年4月1日的一次海面降雪过程为例,概述了雷达主要性能参数。通过分析雷达二次产品开发平台运行后得到的强度、速度、谱宽和双线偏振差分反射率等产品,探讨了海面降雪和海杂波Z值及差分反射率因子ZDR的取值大小及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雪花降落过程中,ZDR值由正值逐渐转变到为-0.5~0.5 dB,且Z值随高度降低而增大,而海杂波Z及ZDR值空间变率不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辽宁省数字高程模型的坡地资源分级
    纪瑞鹏,张玉书,冯锐,陈鹏狮,张淑杰,武晋雯
    2007 (6):  11-14. 
    摘要 ( 794 )   PDF(1552KB) ( 699 )  
    土地的坡度和高程是决定耕地质量与合理利用的重要因素,对合理规划土地用途尤其是退耕还林还草具有重要意义。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土地资源调查、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辅助工具。依托ArcGIS软件平台,利用辽宁省1∶250000比例尺的地形图,建立空间分辨率为100 m的数字高程模型,基于DEM完成了辽宁省坡地资源信息的提取与分级,并对坡地资源的利用规划进行分析,为辽宁省土地规划和生态省建设提供了自动、客观、高精度的基础数据资料。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51—2005年鞍山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阎琦,吕晓丹,朱宇,崔丽敏
    2007 (6):  15-19. 
    摘要 ( 1043 )   PDF(10669KB) ( 460 )  
    利用逐日气温距平、线性倾向率、滑动平均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1951—2005年鞍山气温、降水量和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初霜、终霜、无霜期、积温、透雨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5 a鞍山气候变化特点为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和日照呈略减少趋势;平均最低气温升温幅度高于平均最高气温,气温日较差变小;霜、冻土初日延后,终日提前及无霜期延长,积温明显增多,透雨偏晚和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增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M5和WRF模拟东北冷涡雷暴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邹旭东,杨洪斌
    2007 (6):  20-25. 
    摘要 ( 932 )   PDF(3598KB) ( 819 )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驱动中尺度天气模式MM5和WRF,模拟2005年4月6日辽宁强雷暴降水天气过程。结果表明:MM5和WRF模拟雷暴发生的天气系统结构相似,但对于降水量模拟,WRF模式模拟的结果与实况更为接近。分析其天气系统结构表明,降水过程中来自不同地区的冷暖空气交汇和来自不同地区云团的汇合造成了此次强雷暴天气的发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报
    乙烯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实例分析
    辛晓牧
    2007 (6):  26-31. 
    摘要 ( 783 )   PDF(442KB) ( 507 )  
    以某公司45万t乙烯建设项目为例,从乙烯生产装置存在的风险因子和环境因素的识别出发,利用有关事故统计资料类比分析和爆炸危害关系式,对乙烯项目生产装置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进行半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乙烯生产装置中的碳二加氢反应器和裂解气压缩机中的物料一旦发生爆炸,对人造成伤害的距离分别为144 m和190 m;乙烯装置裂解炉突爆泄漏乙烯及芳烃抽提装置预分离塔突爆泄漏苯,在不利气象条件下,扩散时间为30 min时,乙烯和苯的最大落地浓度分别为185.4mg/m3和117.8 mg/m3;扩散时间为60 min时,乙烯和苯的最大落地浓度分别为3.36 mg/m3和2.14 mg/m3。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溪县城空气负离子特征及与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
    周晓香,洪辉,王钰
    2007 (6):  32-34. 
    摘要 ( 869 )   PDF(266KB) ( 507 )  

    通过对江西省资溪县连续608 d空气负离子日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资溪县城空气负离子浓度平均值为4103个/cm3;负离子浓度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早晨最高,为4569个/cm3,中午最低,为3411个/cm3;负离子浓度还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春季最高,5月平均为5283个/cm3,秋季最小,10月平均只有2709个/cm3。负离子浓度与气象因子关系密切,其中与日照时数呈现出极显著的线性负相关,相关性F值为14.12,与降水量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F值为3.484,与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的线性相关均不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连市气象局网络安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徐晓波,王会品,张建国
    2007 (6):  35-38. 
    摘要 ( 807 )   PDF(370KB) ( 740 )  
    根据安全网络的要求,利用先进的网络安全技术与设备,针对大连市气象局局域网在网络结构、网络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隐患,提出网络系统改造方案及加强网络安全的措施:网络改造方案中采用子网划分技术重新规划网络结构,实现子网划分;针对可能存在的内、外部网络攻击,部署了多层次防线,对边界防毒和应用服务器防毒及客户端防毒均作了相应的部署。采用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 private network,VPN)技术、虚拟局域网(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VLAN)技术、网络版病毒防护软件、网关防毒产品、防火墙技术和物理隔离等多种专业网络安全产品,构建整体安全网络系统。实施后表明:网络安全得到保障,网络通信质量显著提高,达到了建设安全、畅通、高速局域网络的目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象影视片头动画技术发展的探讨
    王鹏
    2007 (6):  39-42. 
    摘要 ( 725 )   PDF(3802KB) ( 639 )  
    概述了气象影视片头动画技术的发展历程和阶段性技术上的更新及结合,通过实例分析和概述了各个发展阶段的创作思想和技术特点,同时在精品人才、制作设备、技术整合和原创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聚丙烯SPG连续聚合生产工艺的清洁性分析
    李翠
    2007 (6):  43-45. 
    摘要 ( 883 )   PDF(231KB) ( 499 )  
    "丙烯液相本体聚合+卧式釜气相聚合"连续聚合工艺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聚丙烯生产工艺。针对中国石化某工程公司聚丙烯的SPG聚合生产工艺进行了清洁性分析,探讨其清洁生产水平。结果表明:该生产工艺具有操作简单、催化剂活性高、单程转化率高和物耗、能耗低等特点,对外界环境影响较小,可供企业选择聚丙烯生产工艺借鉴和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景观格局与热岛效应研究进展
    刘艳红,郭晋平
    2007 (6):  46-50. 
    摘要 ( 768 )   PDF(564KB) ( 698 )  
    概述了城市景观格局和城市热岛效应及城市景观格局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等领域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城市景观格局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作用,并结合城市景观格局研究中的新领域——景观格局优化,提出了解决城市热岛问题的新思路,即通过优化景观格局来达到缓解甚至消除热岛效应。展望了城市景观格局和城市热岛效应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任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中国沙尘暴天气研究进展及主要科学问题
    程相坤,蔡冬梅,王式功
    2007 (6):  51-56. 
    摘要 ( 920 )   PDF(611KB) ( 505 )  
    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近年来,沙尘暴天气受到广泛关注。概述了我国沙尘暴的成因、源地和移动路径、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探讨了沙尘暴天气的大气环流特征、物理化学特性和数值模拟及预报方法,基于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针对未来沙尘暴的主要科学问题进行了展望,试图为今后沙尘暴研究提供基本框架与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报
    辽西北沙化土地起尘量估算及对沈阳大气环境影响的初步研究
    夏广锋,胡成,周昊
    2007 (6):  57-61. 
    摘要 ( 711 )   PDF(2181KB) ( 815 )  
    辽西北沙化土地面积约为12368 km2。在大风条件下,沙地扬起大量沙尘,在本地和大风经过的地带形成沙尘天气。利用US EPA推荐的地面起尘的半经验公式,估算了辽西北沙地地面尘的排放总量和各季节的排放量。结果表明:辽西北地区起尘量(PM50)为1.38×105t/a,春季起尘量占全年的70.2%。同时以2004年气象资料和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为基础,利用CALPUFF模拟系统对沈阳市空气质量进行模拟。定量解析了辽西北沙地可吸入颗粒物(PM10)对沈阳空气质量的贡献率,贡献率较大主要集中在春冬季,年平均贡献率为26.9%。%。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家庄市空气污染预警天气背景分析及模型的建立
    陈静,郭卫红,王素丽
    2007 (6):  62-67. 
    摘要 ( 838 )   PDF(594KB) ( 785 )  
    根据石家庄市环境空气质量三级预警标准,系统分析了造成石家庄高浓度污染的天气背景、气象要素特征,建立了高浓度污染的天气模型和预警判别指标;并结合数值预报产品建立了集成预报模式,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值预报产品提取预警指标,建立了经验指标法定性判别与定量预报相结合的空气污染预警系统。经业务应用表明:系统可以提高高浓度污染的预报准确率,是开展空气污染预警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PM(10)的测量推测成都市区汞污染的来源
    李奕霖,张成江,施泽明,郭亚杰
    2007 (6):  68-71. 
    摘要 ( 863 )   PDF(332KB) ( 473 )  
    通过2007年5—6月期间测量成都市若干条剖面上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中的汞含量,来推测成都市大气中汞的来源。结果表明:在12个点的测量范围内,成都市PM10的质量平均浓度为210.8μg/m3;PM10中汞的质量平均浓度为0.36ng/m3。公园和郊区PM10浓度和其中汞浓度均较少,可能与植被茂盛有关。由PM10中汞的分布可知,在热电厂、停用的生活垃圾堆放场和寺庙附近出现最高值,说明热电厂和生活垃圾堆放场是大气汞污染的重要次生来源。寺庙附近出现的高汞值,推测与寺庙的礼仪活动如香烛燃烧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