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国际刊号:ISSN 1673-503X
国内刊号:CN 21-1531/P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25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9-12-26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气候变化对滇金丝猴分布的潜在影响
    吴建国,吕佳佳
    2009 (6):  1-10. 
    摘要 ( 875 )   PDF(935KB) ( 629 )  
    分析气候变化对动物分布的影响,对气候变化影响下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分类和回归树)生态位模型,采用A1、A2、B1和B2气候变化情景,模拟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我国滇金丝猴分布范围及空间格局的影响趋势。结果显示:气候变化后,滇金丝猴目前适宜分布范围将减小,新适宜及总适宜范围将扩大,在1991-2020年时段较大,从1991-2020年时段到2081-2100年时段随气候变化时间段延长而逐渐缩小,其中A1情景下变化最大,B1情景下变化最小。气候变化后,滇金丝猴目前适宜分布区东北部及南部适宜范围将缩小,西部和西北及东南部适宜范围将扩大。气候变化后,滇金丝猴目前适宜、新适宜和总适宜分布区范围与我国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呈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滇金丝猴目前适宜、新适宜和总适宜分布范围均随我国年均气温升高和年降水量增加而减少,其中气温变化影响比降水量变化影响大。因此,气候变化后,近期将使滇金丝猴目前分布适宜分布范围减少,新适宜分布范围将扩大,随气候变化程度增强,新适宜及总适宜分布范围都将减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津市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
    李明财,段丽瑶,杨艳娟,郭军
    2009 (6):  11-14. 
    摘要 ( 1259 )   PDF(666KB) ( 2136 )  
    利用1954-2007年天津市夏季逐时自记降水资料,分析了天津市夏季降水(包括逐小时降水量、降水频次、降水强度以及不同持续时间降水)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天津市一日内不同时次的多年累积降水量具有显著的日变化特征,呈明显的双峰型,高值分别出现在午后17时和午夜02时。逐小时降水强度与降水量的变化特征非常一致,而多年累积降水频次在凌晨02时至08时较高,之后至11时逐步降低,11时至24时变化不大。降水量与降水频次及降水强度的关系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 < 0.001),但逐小时降水强度与降水量相关性明显高于降水频次,表明降水量变化与降水强度有直接的关系,而降水频次对累积降水量的贡献占较小的权重。持续不同时间降水事件的发生次数在一日内的变化特征明显不同,长时性降水峰值集中在清晨,而短时性降水尤其是1-3 h降水主要以午后为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宁空气中度污染和重污染天气类型分析
    杨洪斌,李元宜,邹旭东,张云海,李英志
    2009 (6):  15-17. 
    摘要 ( 854 )   PDF(362KB) ( 869 )  
    统计分析了2005-2009年辽宁省14个城市5种污染物逐日的污染指数API数据,基于东北低压型、南大风型、干冷锋北大风型和夏秋大雾型四种易形成辽宁地区沙尘污染的天气类型,对污染天气类型进行归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重污染和中度污染天气中PM10污染所占比例最高,污染天气类型主要是干冷锋北大风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odels-3模式中增加移动源清单对模拟效果的影响
    王扬锋,马雁军,侯波,李炳昆,刘凤辉,任万辉
    2009 (6):  18-22. 
    摘要 ( 727 )   PDF(542KB) ( 632 )  
    采用空气质量模式Models-3,在原有点源和面源污染源输入清单的基础上,加入移动污染源,对辽宁地区2004年12月24—27日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加入移动污染源后,辽宁主要城市污染物SO2、NO2和PM10模拟效果有所提高,NO2模拟效果提高最为明显;从总体模拟效果来看, SO2和NO2模拟效果较好,而PM10模拟值相对较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51—2007年华北地区夏季气温变化特征
    张楠,苗春生,邵海燕
    2009 (6):  23-28. 
    摘要 ( 845 )   PDF(1882KB) ( 1037 )  
    利用1951—2007年月平均气温资料和NCEP/NCAR1951年1月—2007年12月500 hPa高度场再分析资料,统计近57 a华北地区29个台站逐年夏季气温值,运用EOF、REOF、趋势分析、Morlet小波分析、M-K突变检验及相关分析等对华北夏季气温的时空分布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7 a华北地区29站平均气温的空间差异较大;一致性特征是华北地区夏季气温的最主要的空间模态,在此基础上,第2种空间模态还显示出了华北地区夏季气温的南北差异;华北地区夏季气温可分为环渤海型、南方型、东北型及西部型4个主要的空间分型;近57 a来华北地区夏季气温各分区的周期振荡不完全一致,但都存在着一个准18 a的周期;20世纪90年代前中期,华北地区除Ⅱ区外,其他三区都存在着一个突变点,在突变点之后,出现了5个气温大值年,即酷暑年。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酷暑成因:从500hPa环流场来看,在欧亚中高纬地区,存在显著的正负距平相间的波列,其中最大正距平中心位于蒙古地区,说明东亚中纬度地区西风带位势高度场异常偏高,有利于引导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上,造成华北夏季气温升高;从我国华北地区汛期降水距平场来看,汛期降水偏少,也会导致华北夏季的酷暑天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北冷涡引发的局地暴雨数值模拟研究
    李丹,王昌双,刘伟
    2009 (6):  29-33. 
    摘要 ( 785 )   PDF(3794KB) ( 797 )  
    利用CDAS-NCEP/NCAR 再分析资料,应用Penn State/NCAR的高分辨率中尺度模式MM5V3-7,成功模拟出2005年7月9—12日东北冷涡诱发的一次连续雷雨过程,重点分析了7月9日造成沈阳及周边地区的一次局地暴雨过程,并对其中的一个连续发展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的演变、中尺度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冷涡总是以水平旋转的中高层的干冷空气堆作为其结构特点。在冷涡的东南侧高空干冷堆的边缘区域,轨迹呈直立状,从行星边界层向上穿越整个对流层,显示出该地区存在强对流。干冷堆的边缘区域下方的低层暖湿输送是冷涡局地强对流发展的关键。局地对流发展时,出现干冷堆的边缘区域的Se上下层接近或者打通现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家庄不同等级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韩军彩,陈静,岳艳霞,高祺,
    2009 (6):  34-38. 
    摘要 ( 890 )   PDF(780KB) ( 861 )  
    利用1972—2007年石家庄市17个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分析了近36 a石家庄市不同等级降水日数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年总雨日数和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均呈减少趋势,暴雨日数减少趋势最不明显;年总雨日数发生了突变,突变年份为1992年;20世纪90年代后,降水有向极端化发展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石家庄市年总雨日数及不同等级降水日数自西北、东南向中部地区逐渐减少,西北部山区和东南部平原存在两个多雨日中心和多暴雨中心;各站年总雨日数和小雨日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地区减少趋势相对更显著,其它等级降水事件日数大多数观测站也呈减少趋势,但减少速率相对较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宁省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气象预报方法
    梁寒,陈宇,刘凤辉,王瀛,吴曼丽,方娟
    2009 (6):  39-43. 
    摘要 ( 831 )   PDF(1124KB) ( 696 )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2003年11月至2007年3月辽宁冬季采暖期的气象资料进行普查,分析可能引发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天气形势和气象条件。结果表明:不利于一氧化碳扩散的主要天气因子包括存在混合层且混合层高度较低、地面风速小、空气湿度大等。根据普查结果并借鉴了大气污染潜势预报等级划分标准,将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气象条件潜势预报分为五级,其中五级为最严重级别。结合高等级(四级和五级)天气实况和烟、霾和雾等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天气现象出现日期对天气环流形势进行了普查,得出4种主要的天气环流型。利用2007年11月至2008年3月辽宁冬季采暖期实况资料对预报等级标准和天气形势场分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本预报方法所定义的等级划分标准以及天气形势场分型具有实际业务应用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气象条件下廊坊城市热岛效应变化特征
    王清川,郭立平,张绍恢
    2009 (6):  44-48. 
    摘要 ( 814 )   PDF(656KB) ( 814 )  
    利用2005年9月—2008年8月廊坊市区域加密自动站逐时气温资料,采用城、郊气温对比法研究了不同气象条件对廊坊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廊坊城市热岛强度夜间大于白天,但变化幅度白天大于夜间;在四季不同时段存在“城市冷岛”现象。不同气象条件下,廊坊城市热岛强度及变化存在明显差异,晴朗无风时城市平均热岛强度最大,平均强度达1.25℃,阴雨气象条件下城市平均热岛强度最小,平均强度仅有0.10℃。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报
    防雷业务综合管理系统
    王华,李丹,王伟,董国平,王悦
    2009 (6):  49-51. 
    摘要 ( 724 )   PDF(714KB) ( 1057 )  
    利用网络技术,遵循TCP/IP协议,采用B/S结构的网络计算模式和 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及数据安全保护措施,研制防雷业务综合管理系统。系统可提供对防雷行政执法、新建建(构)筑防雷装置设计审核与竣工验收、防雷装置检测等方面相关信息的采集、整理,对防雷业务的各种用户信息资料进行远程传输及在线操作,实现防雷业务综合管理的网络化、自动化和科学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58—2007年福海县大风天气统计分析
    谢秀英,谢秀琴
    2009 (6):  52-55. 
    摘要 ( 758 )   PDF(713KB) ( 743 )  
    对1958—2007年福海县大风天气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50—70年代福海县为大风天气的多发年代,80年代开始呈明显下降趋势,1993年之后年大风日数稳定在20 d左右;春季大风最多,冬季最少;大风持续时间多在0—5 h之间,持续时间大于等于19 h的大风过程多出现在春秋季;大风出现月份为5—8月,以下午机率最多,其他月份无明显差异;平原地区大风最多,中低山区次之,沙漠地区最少;春夏季多偏西风,秋冬季多偏东风,且偏西风风速大于偏东风风速,最大风速多为偏西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县级污水处理厂建设与运行的探讨
    靳君
    2009 (6):  56-58. 
    摘要 ( 684 )   PDF(498KB) ( 500 )  
    从建设县级污水处理厂实际出发,论述了目前辽宁省污水处理厂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筹资困难、工艺不当、运行不力、污水回用率低等问题,并针对县镇具体情况,提出了小型污水处理工程应选择的工艺及配套管网建设应注意的事宜及在中水回用方面的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气象与环境学报》创刊25周年回顾与展望
    李昌杰,李丽光,王宏博
    2009 (6):  59-63. 
    摘要 ( 704 )   PDF(512KB) ( 402 )  
    基于《气象与环境学报》创刊25周年之际,从期刊栏目设置、编辑工作、出版发行、办刊成绩、编辑质量、编排标准和期刊影响因子、网络传播及编辑现代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回顾;据29种大气科学(气象学)期刊被引统计数据表明:《气象与环境学报》2008年影响因子为1.313,排序为第11名;并展望了未来期刊发展方向,按照“核心期刊”的发展思路,要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以适应目前文化体制改革方向,更好地发展与创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报
    沈阳市新城子铬渣堆存区土壤铬污染分布及形态研究
    惠秀娟,孟雪莲,徐成斌,马溪平,付保荣
    2009 (6):  64-67. 
    摘要 ( 759 )   PDF(1437KB) ( 585 )  
    采用 Tessier A连续提取法研究分析了沈阳市新城子铬渣堆存区土壤中重金属铬的污染分布和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中重金属铬的5 种形态分布, 主要以残渣态和碳酸盐结合态为主,分别占总量的49.74%和21.40%,而有机结合态含量最低,占总铬含量的6.25%。不同的功能区域铬的形态分布有所不同。总体的分布特征是残渣态大于碳酸盐结合态大于交换态大于铁锰氧化态大于有机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河水中PAHs的污染水平及源解析
    韩菲,马溪平,刘颖颖
    2009 (6):  68-71. 
    摘要 ( 697 )   PDF(713KB) ( 694 )  
    在辽河的干支流选择12个例行监测断面,分别于2007年8月和11月采集水样,分析16种US EPA(美国环保署)优控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辽河丰水期16种PAHs总量的浓度范围为216—848 ng/L,平均值为430 ng/L,枯水期16种PAHs总量的浓度范围为221—1360 ng/L,平均值为660 ng/L。特征指数表明,辽河水中PAHs主要来源于燃料的高温不完全燃烧,燃烧源为机动车、煤和生物质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