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国际刊号:ISSN 1673-503X
国内刊号:CN 21-1531/P
导航切换
气象与环境学报
首页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1-04-3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Select
基于指标叠套法的安徽省强对流天气潜势预警研究
翟菁, 周后福, 张建军, 黄勇
2011 (
2
): 1-7.
摘要
(
866
)
PDF
(1538KB) (
1121
)
对2005-2007年4-9月安徽省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日数进行统计,分析了基于探空资料计算的不稳定指标与强对流天气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K指数、A指数、沙氏指数和对流有效位能、归一化对流有效位能和对流抑制能量这几个指标对于强对流天气指示意义较好。基于此结果,挑选K指数、沙氏指数和对流有效位能针对不同季节划分阈值,建立强对流天气潜势预警指标,并利用中尺度模式MM5的数值预报产品计算该指标,对2005-2010年13个强对流天气过程预报结果进行对比检验表明,MM5模式给出的强对流天气潜势预警产品对大多数过程均能起到预警作用。对其中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进一步分析表明,模式具备预报强对流发生潜势的能力,预报结果对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时间、落区有预警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1979—2008年华北地区对流层顶高度变化特征
张红雨, 周顺武, 张国勇, 李毓富, 李新生
2011 (
2
): 8-13.
摘要
(
815
)
PDF
(1105KB) (
1587
)
利用1979—2008年华北地区12个测站逐日对流层顶探空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该地区不同类别对流层顶发生及其高度的季节特征进行总结,并采用线性趋势、小波分析和EOF分解等方法对其高度变化等气候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了该地区对流层顶的季节特征及其高度变化的基本事实和规律。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第一对流层顶冬季出现多,夏季少,近30 a来呈减少趋势,第二对流层顶夏季出现多,冬季少,近30 a来呈增加趋势;全年均出现复合对流层顶,且在季节转换时期出现频率较高;第一对流层顶高度年变程呈双峰型,夏季高,冬季低,第二对流层顶高度年变程呈单谷型,冬季高,夏季低,春、秋季介于两者之间;两类对流层顶高度变化均存在5-6 a的周期,第二对流层顶相比具有更多时间尺度周期变化;近30 a间华北地区第一、第二对流层顶年高度变化均呈升高趋势,且与其上下层间平均温度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黑龙江省2009年冬季到2010年春季气温持续偏低的成因分析
宋丽华, 李永生, 张健
2011 (
2
): 14-18.
摘要
(
760
)
PDF
(875KB) (
742
)
利用常规观测的温度资料和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环流特征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提供的AO指数等,分析了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特征,探讨了AO与同期气温的关系。分析表明:黑龙江省冬春气候异常与500 hPa大尺度环流背景有关。冬春持续偏冷,对应北半球欧亚中高纬地区呈“-+-”的波列分布,90°-180°E呈现出“北正南负”的环流形势;北半球极涡面积偏大,冬季东亚大槽位置偏西,春季东亚大槽强度偏强,冬春AO指数持续异常偏强,显著负位相。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沈阳地区农作物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
姜晓艳, 张菁, 高杰, 陈鹏狮, 臧俏冰, 姜淼
2011 (
2
): 19-24.
摘要
(
719
)
PDF
(546KB) (
777
)
利用1958-2009年沈阳地区7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分析了农作物生长季界限温度的热量资源变化趋势。以此为地方在气候变暖的环境下,调解农业种植结构,掌握因升温所带来的利弊关系,促进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结果表明:沈阳地区农作物生长季各界限温度普遍存在始日提前、终日推后,持续时间延长,积温明显增多的变化趋势。≥0℃持续日数趋势延长11 d,活动积温趋势增加340 ℃?d;≥5℃持续日数趋势延长13 d,积温趋势增加359℃?d;≥10℃持续日数趋势延长12 d,积温趋势增加305 ℃?d;≥20 ℃持续日数趋势延长8 d,积温趋势增加326 ℃?d。初(终)日的地域分布特点为城市早(晚)于乡村、南部早(晚)于北部;不同界限温度下的积温变化特征为城市多于乡村、南部多于北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基于OpenGL的AWX格式红外云图三维仿真技术应用
脱宇峰, 王伟, 邱凯, 宋丰华, 于菲菲, 王尧, 王永生
2011 (
2
): 25-31.
摘要
(
876
)
PDF
(1521KB) (
1621
)
针对AWX格式红外云图数据特点,依据红外云图三维仿真原理,通过构建DEM模型和应用OpenGL技术,提出了适合云图自身特点真实感表现的颜色及透明度获取方法,实现了对AWX格式红外云图三维仿真显示,并给出了实现方法及流程。通过应用验证,该方法对AWX格式红外云图三维仿真显示速度快,更好地反映了云团的空间分布特征,增强了云图的显示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干旱区典型绿洲热场分布规律研究——以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为例
张兆永, 海米提-依米提
2011 (
2
): 32-38.
摘要
(
707
)
PDF
(1382KB) (
674
)
利用Landsat7 ETM+遥感资料热红外波段定量反演晴空状态下夏季干旱区典型绿洲地表真实温度,运用影像叠加分析、直方图比对、缓冲区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及剖面线分析等方法,分析其热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绿洲热场分布具有显著正空间自相关特性,Moran’s值为0.5489,z值为48.44,同时呈现出显著的局部空间集聚现象;就局部而言,在相同热力环境下,由于盐碱地与裸地热容量不同,盐碱地温度低于周边裸地温度,盐碱地平均温度比周边300、900 m和1500 m缓冲区裸地的平均气温分别低0.59、0.44℃和0.26℃;然而盐碱地大多分布在裸地的高温区中心,且温度变化幅度小,在裸地低温区周围分布较少,所以就整体而言裸地的平均气温低于盐碱地温度,热场分布规律依次为水体温度21.65、耕地温度27.86、林草地温度35.59、城镇温度36.52、裸地温度40.06℃、盐碱地温度42.07℃;水体、城镇、盐碱地、裸地的温度波动较小,热力景观单一,热场分布均匀,而耕地和林草地的温度梯度大,热力景观复杂多样,热场分布极不均匀,局部热场存在突变现象。绿洲荒漠交错带的面积较大,可以降低荒漠对绿洲的热力侵蚀,对保护绿洲有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2009年秋季河南省一次长连阴雨天气成因分析
孔海江, 吴胜安, 王蕊, 赵培娟, 乔春贵, 吕晓娜
2011 (
2
): 39-44.
摘要
(
906
)
PDF
(1591KB) (
862
)
采用合成分析和动力诊断分析及统计方法,利用NCEP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造成2009年9月6-20日河南省北中部地区长达15 d连阴雨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 hPa高空急流的出现并且维持,南亚高压的偏东偏北,副热带高压的偏西略偏北,以及边界层的东北风(或偏东风),是造成此次长连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因素;200 hPa东亚西风急流的正异常与对流层中上层(300hPa)的暖异常在动力关系上相互匹配;湿层浅薄,水汽条件不充沛,冷空气影响的层次偏低是造成连阴雨天气累计降水量偏小的可能原因;温度距平随高度递增使得高云量增加,是形成日照偏少、气温明显偏低的可能原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报
Select
气象信息安全建设探讨
窦以文, 刘旭林, 沈波, 刘亚楠, 燕东渭
2011 (
2
): 45-49.
摘要
(
763
)
PDF
(623KB) (
975
)
为了解决北京气象信息网络安全和有效地满足气象信息共享、等级保护和未来发展的需求,在分析现有北京气象信息网络建设中存在安全风险的基础上,从人员思想意识、管理、技术等方面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解决信息安全问题思路。结果表明:可从信息安全系统建设方面以安全等级划分作为首要切入点,建立安全域,解决办公网、业务网和互联网三网关联问题。将安全检查评估和加固贯穿到信息系统整个周期,采用网络安全联防机制安全准入方案解决VPN接入导致的网络边界模糊问题。可根据信息系统属性和损害客体及损害程度来划分信息系统等级。此研究思路,对气象信息系统安全的进一步发展有参考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1964—2008年辽宁省旱涝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
唐亚平, 张凯, 李忠娴, 李岚, 戴新童, 严晓瑜
2011 (
2
): 50-55.
摘要
(
768
)
PDF
(1127KB) (
1174
)
利用1964-2008年辽宁51站降水量资料,采用Z指数和区域旱涝HL指数分析了辽宁省近45 a旱涝变化。结果表明:近45 a辽西、辽北以及辽东南地区单站旱涝发生频率均明显高于辽中、辽东地区;区域性洪涝指数逐渐减小,区域性干旱指数逐步增大。对辽宁51站Z指数进行了EOF和REOF分析,可知辽宁旱涝的空间分布特征除受大尺度天气系统所带来的辽宁降水量变化影响外,同时还受地理位置、海陆分布等多种因子影响。通过REOF方法可将全区分为4个区域,即Ⅰ辽西地区;Ⅱ辽北、辽西北地区;Ⅲ辽中、辽东地区;Ⅳ辽东南地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Select
基于MODIS数据的水稻种植面积提取研究进展
于文颖, 冯锐, 纪瑞鹏, 张玉书, 陈鹏狮, 赵先丽, 武晋雯
2011 (
2
): 56-61.
摘要
(
927
)
PDF
(496KB) (
1312
)
概述了水稻种植面积监测遥感数据源的应用变化、特征指数和时相选取以及遥感分类方法的发展,分析了MODIS影像在水稻种植面积遥感提取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结果表明:MODIS具有高光谱、高时间分辨率、多时相等特点,在大尺度上提取水稻种植面积上,可提高作物识别和监测的精确度与工作效率,节约成本,有着其他遥感数据无法相比的优势,应用MODIS数据提取水稻种植面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水稻遥感的最佳时相可以选择移栽期和孕穗期,利用对水体和植被较为敏感的波段或植被指数(如NDVI、LSWI和EVI)进行水稻识别,并提取种植面积。传统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如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算法成熟、操作简单,是目前应用较多的方法;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分类新方法,如决策树分类法、专家系统分类法、神经网络分类法,支持向量机法等,能够更准确地提取目标地物,对图像分类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和传统分类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多时相分析法与高时间、高分辨率多光谱影像的结合可以获取较高精度的作物种植面积数据,与传统分类方法相比有较大提高。利用MODIS对单一的或大面积的水稻种植面积提取效果较好,但对于地块破碎的种植面积估算尚难达到满意的结果,添加其他的辅佐数据如高程、坡度等,并结合MODIS数据的多时相特点分类等方法,可提高遥感影像分类的精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报
Select
辽宁农村代表区域降水离子组成及与气态污染物相关性
刘厚凤, 汪凯庆
2011 (
2
): 62-68.
摘要
(
686
)
PDF
(883KB) (
606
)
对辽宁农村代表区域站点辽中县马龙村观测站2007年2月至2008年1月酸雨、气态污染物浓度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中观测站降水的化学组成阴离子主要为SO
4
2-
和NO
3
-
,阳离子主要是NH
4
+
和Ca
2
+
, SO
4
2-
/ NO
3
-
比值为2.9, Na
+
/Cl
-
比值较大,大于1。各种离子浓度冬春季高,夏秋季较低,表明研究区域降水酸化与污染关系不显著。实测的9种主要阴离子、阳离子总浓度比(∑阴离子/∑阳离子)与降水pH值相关性不高,表明目前酸雨研究观测的主要9种阴阳离子不能完全包括降水中的离子组成。降水酸性与近地面污染气体浓度相关各异,pH与NO
x
、CO、NO
2
和O
3
浓度有比较明显的负相关,与SO
2
浓度负相关不明显;降水pH值与颗粒物等碱性污染物浓度正相关明显。降水中主要致酸离子SO
4
2-
和NO
3
-
的浓度与相应酸性气体污染物SO2和NOx近地面浓度的相关不明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基于MODIS影像的色林错湖面积变化及成因分析
拉巴, 陈涛, 拉巴卓玛, 次珍
2011 (
2
): 69-72.
摘要
(
839
)
PDF
(918KB) (
691
)
利用2002—2009年EOS/MODIS卫星遥感资料和2002-2009年气温、地表温度气象资料,对色林错湖面积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其成因。结果表明:西藏那曲地区色林错湖(包括相邻的雅根错湖)面积在近8 a呈显著的扩大趋势,从2002年的1955.49 km
2
增至2009年的2197.46km
2
,8 a内增长了241.97 km
2
,现已超过纳木错湖面积,成为西藏第一大咸水湖。气温、地表温度升高导致冰雪融化和冻土层变浅是湖泊上涨的根本原因。通过研究证明了EOS/MODIS资料在研究湖泊变化中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