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国际刊号:ISSN 1673-503X
国内刊号:CN 21-1531/P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1-06-3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低频环流系统的一种统计预报方法
    杨玮, 何金海, 孙国武, 孔春燕
    2011 (3):  1-5. 
    摘要 ( 803 )   PDF(1107KB) ( 766 )  
    根据实时MICAPS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和滤波方法,统计分析了欧亚大陆上空700 hPa水汽输送通量流函数和势函数主要低频分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存在流函数和势函数低频环流系统变化的关键区。根据关键区环流系统演变,确定了与上海地区未来10-30 d强降水过程相对应的预报指标。以上海地区2010年7月的降水过程预报为例概述了整个预报流程,并从物理机制上证明了低层(110°E,30°N)附近的辐合以及自低空至高空向东倾斜的上升运动是造成该次降水的主要成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次短时暴雨WP-3000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回波与多普勒雷达回波分析
    郑石, 黄兴友, 李艳芳
    2011 (3):  6-11. 
    摘要 ( 766 )   PDF(2445KB) ( 1168 )  
    运用风廓线雷达产品等对2010年7月20日出现在南京浦口区短时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根据风廓线雷达产品和多普勒雷达产品在暴雨过程中的表现特征,发现在整个降水过程的不同时间段,风廓线雷达产品的水平风廓线、信号噪声比、垂直气流和折射率结构常数,以及多普勒雷达产品的基本反射率、风廓线等都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特征,并且两者产品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利用雷达回波图像可以直观地反映降水过程中大气的变化情况,证明了风廓线雷达产品对暴雨等强对流天气预测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沈阳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中逆风区的回波演变
    梁红, 陈立德, 李大为, 刘凯, 隋东
    2011 (3):  12-17. 
    摘要 ( 772 )   PDF(2875KB) ( 983 )  
    利用沈阳CINRAD/SA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及加密自动站资料等,对2009年7月11日发生在沈阳西部的中尺度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雷达1.5°仰角PPI图上有逆风区存在,逆风区出现的时间要比强降水出现的时间早10 min以上,强降水区与逆风区、强回波区、VIL值的大值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逆风区的出现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有指示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京津冀地区人体舒适度的时空特征
    孙广禄, 王晓云, 章新平, 吴华武, 申林
    2011 (3):  18-23. 
    摘要 ( 906 )   PDF(1225KB) ( 1161 )  
    利用1960-2005年京津冀地区66个地面气象站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基于人体舒适度指数和风寒温度模型分析京津冀地区人体舒适度时空特征,计算了京津冀地区春、夏、秋、冬季各站逐日人体舒适度指数和冬季风寒温度。通过人体舒适度指数聚类分析得出人体舒适度指数分区,在此基础上探讨各分区具有代表性站点的各级舒适日数比例和冬季人体舒适度的时空特征及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人体舒适度空间分布大致可以分成3种类型,即热舒适平原山地区、冷舒适滨海区、冷不舒适高山区;依据风寒温度京津冀地区冬季人体舒适度分为冀北、冀南两区,整个地区风寒温度增大趋势显著;京津冀地区人体舒适度与高程、纬度变化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其空间分型的主导因素为高程、纬度的变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北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的定量评估
    张海娜, 李晶, 吕志红, 王艳, 林蓉, 戴欣童
    2011 (3):  24-28. 
    摘要 ( 852 )   PDF(604KB) ( 962 )  
    利用东北地区1971—2008年农业生产资料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灾情资料,计算了干旱、洪涝、大风冰雹、冷冻害的影响权重、成灾率及其变异值。在此基础上,分析了4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并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干旱影响权重最大,并呈增加趋势;黑龙江省各种灾害权重均大于吉林省、辽宁省;东北地区气象灾害以小灾和轻灾为主,但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危害程度越来越严重,特别是2000年以来,重大灾害发生率明显升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5—2009年石家庄市空气质量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曲晓黎, 付桂琴, 贾俊妹, 杨国星
    2011 (3):  29-32. 
    摘要 ( 798 )   PDF(1094KB) ( 1080 )  
    根据2005-2009年石家庄市空气污染指数实况资料,分析了近5 a石家庄市空气质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石家庄市空气质量以Ⅱ级良为主,轻度污染以上日数占样本总数的19.1%,属于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空气质量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夏季最好,秋、春季次之,冬季最差。运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气象因子与空气污染指数的相关关系,归纳得出高空500 hPa两槽一脊型、纬向型、一槽一脊型、均值场型和两槽两脊型是石家庄市典型的污染日天气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京极值温度长期变化及与平均温度的关系
    闫少锋, 张金池, 张波, 王永平, 俞 红, 闵俊杰, 张增信
    2011 (3):  33-39. 
    摘要 ( 889 )   PDF(908KB) ( 927 )  
    利用1951—2009年南京市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以及日最低气温等资料,分析了南京日最高和最低气温的长期演变趋势及其与平均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近60 a来,南京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变暖趋势,20世纪90年代增温尤为明显;日最高气温,除夏季表现为降温趋势外,其它季节均为升温趋势,而四季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均为增温趋势;夏季气温日较差下降趋势明显,导致夏季昼夜温差减小;极端高温、低温的发生日数均呈下降趋势。极端气温与平均气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且极端低温对平均气温影响更为明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河流域夏季旱涝变化及气候物理因素的影响
    张善强
    2011 (3):  40-44. 
    摘要 ( 829 )   PDF(2225KB) ( 799 )  
    利用1951—2008年NCAR/NCEP再分析资料及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60站降水资料,探讨了黄河流域夏季降水气候分布范围,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黄河流域夏季降水旱涝的年代际变化特点。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前,黄河流域夏季旱涝变化为9—11 a和2—3 a周期,20世纪90年代后周期变化不明显。对导致黄河流域夏季旱涝的气候物理因素分析表明,东亚高度场负距平异常直接造成中国黄河流域的夏季偏旱,而亚洲高度距平场东高西低的配置造成黄河流域偏涝;夏季南亚季风、东亚季风在黄河流域的辐合是流域降水偏多的关键。在同期OLR距平场,涝年黄河流域处在大的负距平中,对流强盛有利于水汽的辐合。影响大气的主要下垫面要素海温场,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指数与夏季黄河流域降水同期呈负相关关系。流域旱年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多为正位相,对应流域涝年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多为负位相。本研究提出了一个寻找旱涝成因方法并为预测旱涝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报
    1960—2009年汉中市气候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
    刘阳, 延军平, 杜继稳
    2011 (3):  45-50. 
    摘要 ( 911 )   PDF(718KB) ( 1003 )  
    运用一元回归分析、Mann-Kendall和R/S方法,对1960—2009年汉中市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来汉中市年平均气温以0.14 ℃/10 a的速率升高,并在1997年附近发生增温突变,其Hurst值为0.94,表明未来气温的变化与过去50 a有很强的持续性,仍将呈现上升的趋势。汉中市年降水量以-28.45 mm/10 a的速率显著减少,呈波动变化,突变不显著,其Hurst值为0.75,说明汉中市降水量减少的趋势还将继续;日照时数在过去50 a呈减少趋势,减少率为-56.42 h/10 a,并在1979—1980年发生突变,其Hurst值为0.91,说明汉中市未来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与过去一致,仍将持续减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残差周期修正的辽宁省粮食产量的灰色预测
    江和文, 赵铭, 郭婷婷, 张丽敏, 孙卓, 高井宝
    2011 (3):  51-55. 
    摘要 ( 856 )   PDF(545KB) ( 1008 )  
    基于1971—2005年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和玉米的全区平均单产资料,根据产量数据的多周期和波动性特点,采用周期修正残差值的方法,构建了辽宁省粮食产量的灰色预测模型,采用正弦曲线拟合残差序列,对模型的残差进行周期修正,预测精度提高。结果表明:“十二五”期间,辽宁省的水稻在2013年以后出现小幅度下降,而单产的绝对值仍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玉米单产至2014年呈持续增产趋势,2015年略有下降,单产波动幅度较小。以2006—2009年实际产量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效果较好。水稻单产预测模型精度为一级,玉米单产预测模型精度为二级。该模型对于大灾年份的粮食产量预测精度较差,但可反映其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同市一次暴雪天气过程多普勒雷达速度特征
    杨淑华, 梁进秋, 张小冬, 王丽丽, 贾利芳
    2011 (3):  56-60. 
    摘要 ( 854 )   PDF(1831KB) ( 791 )  
    利用高空、地面环流形势图、欧洲数值预报产品和大同地区C波段单多普勒雷达产品中的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和VWP产品,对2009年 11月9—10日发生在大同地区的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回流和高低空急流是产生强降雪的主要原因;较大降雪回波与连续性降雨回波存在相同特点;利用大面积降水的多普勒雷达PPI径向速度零线的朝向、正负速度面积和径向速度值的大小定性判断辐合辐散图像特征与根据零速度线的弯曲程度、一定距离圈上零速度点与雷达中心连线夹角计算出的辐散值相比较,表明两种方法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对辐合、辐散快速判断。由重新处理雷达原始资料求得每30 min的雷达风廓线资料,可以清楚地展示强降雪的风场的垂直结构及其变化特点,直观地反映出降水过程中的风场变化特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报
    鄂尔多斯市城区发展对局地大气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
    李喜仓, 白美兰, 马玉峰, 刘克利, 冯晓晶, 杨晶
    2011 (3):  61-66. 
    摘要 ( 663 )   PDF(1872KB) ( 787 )  
    选取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为代表区域。基于该区域1961—2006年定时地面气象观测资料,2002—2006年08时、20时各标准层探空以及2001—2006年主要污染源源强、1961—2006年社会经济数据、2002年卫星遥感反演资料、2003—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资料等,利用区域边界层模式模拟方法,分析鄂尔多斯市城市化进程对局地大气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东胜区发展后(2020年)气温低于现状(2002),使城区中心气温与周边地区气温差异变小,对城区大气环境的改善较为有利。东胜城区扩展后,在污染严重的冬季,气流辐合区域减少,辐散能力增强,对减轻城区污染和改善大气环境有利。城区拓展后由于下垫面等布局发生变化, 气流场变化较大,但从污染物的扩散能力来看,按规划发展后城区污染轻于现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黑龙江省草地螟第三暴发周期气候特征及风险概率
    陈莉, 方丽娟, 张少锋, 陈红, 王承伟, 安晓存, 张洪文, 杜岩, 汪喜江
    2011 (3):  67-72. 
    摘要 ( 687 )   PDF(572KB) ( 661 )  
    1996年以来黑龙江省草地螟第三暴发周期持续至今,危害日益加重。以1959—2008年黑龙江省28个国家基本站的气象资料以及草地螟暴发期等资料为基础,分析了黑龙江省草地第三暴发周期的气候特征及风险概率。结果表明:近50 a来,黑龙江省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通过0.001显著性检验,气温在1988年前后出现突变。其它要素,如降水量、降水日数、风速、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但只有年日照时数和年平均风速的减少趋势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哈尔滨草地螟始发日期与同期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最小相对湿度关系密切,应该是本地越冬虫源春季羽化对气温、相对湿度敏感性较高;同时始见日期与最大风速的风向相关较为密切,可能是由于外地虫源对风向敏感性较高。通过对黑龙江省草地螟高峰期首日的风险概率分析,得到黑龙江省草地螟高峰期出现在5月最后一个候的风险概率为23.6%;出现在6月上旬的风险概率为36.6%;出现在6月中旬的风险概率为24%;出现在6月下旬的风险概率为14.4%。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