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国际刊号:ISSN 1673-503X
国内刊号:CN 21-1531/P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2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9-08-26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大兴安岭林区火灾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于文颖,周广胜,赵先丽,谢艳兵,贾庆宇
    2009 (4):  1-5. 
    摘要 ( 1205 )   PDF(760KB) ( 1847 )  
    对1970—2006年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火灾过火次数与过火面积及其影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春季是大兴安岭地区火灾易发季节,4—6月易引发较大等级的森林火灾;雷击是引起该地区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雷击火灾多集中在春季和夏季, 6月份为雷击火多发月;年尺度上,降水量与过火次数显著相关,气温与过火面积显著相关;月尺度上,气温与过火次数显著相关,风速、相对湿度与过火面积显著相关;日尺度上,过火次数与最高气温显著相关,过火面积与相对湿度显著相关;但复相关系数较小,表明对森林火灾的预测不能仅仅选取气象因子,更要考虑火源及可燃物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7年丹东和阜新地区地闪特征
    卢秉红,杨青,孙莹,高松影,孙连强
    2009 (4):  6-10. 
    摘要 ( 872 )   PDF(1001KB) ( 709 )  
    针对2007年辽宁地闪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丹东和阜新是辽宁南北两个地闪高发区,其地闪变化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异点。两地均为负地闪次数远远多于正地闪次数,正闪比相差不大;正闪比春季大,夏季少;丹东平均正、负地闪峰值电流强度均值大于阜新。地闪多发于午后到夜间,丹东多发于早晨。定义了地闪持续时数,分析发现地闪多集中发生在持续6h及以上的地闪活动过程中,因而持续6h及以上的地闪活动过程潜在危害较大。丹东地闪活动易发月份为5-10月,阜新为5-8月;丹东地闪活动最活跃期为8月,阜新地区为7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象条件对晋江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
    赵惠芳,杨建东,陈雅莲,蔡文进,施俊岳
    2009 (4):  11-16. 
    摘要 ( 1159 )   PDF(486KB) ( 814 )  
    根据2006—2007年晋江市环境监测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对晋江市空气质量状况分布特征、空气污染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晋江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较高,夏季空气质量最好,春季空气质量最差;海洋性气候是形成晋江市空气质量优良率高的主要原因;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气形势主要包括冷空气、副热带高压和台风等,空气质量持续为优;空气质量为轻微污染以上的天气形势主要包括SW暖湿气流、入海高压后部偏东气流、弱冷空气影响后期、副热带高压减弱或东退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气学检验在东北区域数值模式秋冬季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崔锦,周晓珊,张爱忠,阎琦,黄阁,张伟
    2009 (4):  17-21. 
    摘要 ( 855 )   PDF(387KB) ( 833 )  
    根据影响天气系统不同,利用2007年9月-2008年2月东北区域中尺度数值模式12h累积降水预报和东北地区常规站降水实况资料,采用天气学检验方法,从降水中心强度、中心位置、降水主体强度、落区、范围和移速6个方面对东北区域中尺度模式降水预报产品的预报性能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模式对东北地区秋、冬季降水有很好的预报能力,但因天气系统和预报时效不同其预报能力也有较大差异,其中对高空槽预报效果最好;一般情况下,在预报出现偏差时中心和主体强度易偏强,雨带范围易偏大,移速易偏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8年T213与德国降水数值预报产品对比检验分析
    吴曼丽,梁寒,王瀛,沈玉敏
    2009 (4):  22-26. 
    摘要 ( 871 )   PDF(547KB) ( 790 )  
    为了解各种数值预报的误差特点,更好地在预报过程中选择数值预报产品作为参考依据,将中国国家气象中心的T213降水预报和德国降水预报分别进行晴雨预报检验,对2008年5—8月期间东北地区降水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模式24—120h预报正确率为60%—70%左右,随着预报时效的增加,正确率呈下降趋势,德国降水预报的正确率高于T213,两种预报漏报率均明显小于空报率,T213漏报率较低,为5%左右,德国降水预报空报率较低,为20%左右。对2008年4—6月出现东北冷涡过程的两种模式降水预报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德国降水预报正确率明显高于T213预报,对冷涡降水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家庄市酸雨污染现状研究
    周贺玲,李丽平,曹跟华,王宏
    2009 (4):  27-30. 
    摘要 ( 1135 )   PDF(472KB) ( 940 )  
    利用1992—2005年石家庄气象站酸雨观测资料,计算了近14 a的年平均降水pH值、酸雨发生频率等反映酸雨强度的参数,分析了酸雨的变化特征以及pH平均值与气象条件、电导率、空气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1992—2005年石家庄年平均酸雨发生频率为8.7%;酸雨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占全年的74.4%;月平均降水pH值与电导率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显著相关系数为0.661;SO2浓度的逐年下降是石家庄市酸雨减弱的主要原因;月平均风速和月平均降水pH值相关不显著;不同降水等级酸雨的发生频率差异较大,暴雨的酸雨发生频率最高为41.67%;采用Daniel趋势检验法分析表明,石家庄酸雨污染呈下降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7年冬季大连市区气溶胶垂直剖面特征
    黄艇,宋煜,肖韶荣,盖晓波
    2009 (4):  31-35. 
    摘要 ( 974 )   PDF(867KB) ( 672 )  
    选用2007年1月8—30日期间8个无云天的激光雷达资料进行分析。基于Fernald方法反演得到气溶胶消光系数廓线,结合无线电探空资料分析了边界层内气溶胶时空分布,并将反演的激光雷达最低观测高度处(180 m)的气溶胶消光系数与地面PM10、能见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冬季大连市区气溶胶主要分布在2 km以下区域,早晨和夜间在0.5 km以下区域经常存在一个气溶胶层;气溶胶消光系数廓线与探空资料较吻合;反演激光雷达最低观测高度处(180 m)的气溶胶消光系数与地面的PM10浓度呈正相关,与能见度呈负相关,相关性较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候变暖背景下石家庄冷空气活动的气候特征
    岳艳霞,陈静,高祺,闫瑞淑
    2009 (4):  36-42. 
    摘要 ( 1015 )   PDF(489KB) ( 655 )  
    依据GB/T 20484—2006冷空气标准,对1972—2007年石家庄市17个地面观测站气温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了石家庄冷空气时空分布及强度变化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受地域影响,石家庄东北部和南部是两个冷空气活动频次较高的中心;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石家庄最低气温升高趋势与冷空气活动次数及强度减少趋势呈显著负相关;3—4月石家庄南部寒潮发生频次高于东北部地区,危害最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秦皇岛市空气污染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张宝贵,孙丽华
    2009 (4):  43-47. 
    摘要 ( 1070 )   PDF(489KB) ( 1044 )  
    利用多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模型,对1998—2004年秦皇岛市城区空气污染物浓度逐日监测数据及气象要素进行分析,并调查污染源,得出主要污染物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建立当地空气质量预报。结果表明:上游西北地区是对秦皇岛市空气质量影响最大的污染源地;空气质量首要污染物PM10的峰值出现在4月,SO2的峰值出现在采暖季,NO2浓度全年稳定少变; SO2和PM10的浓度受风场影响较大,NO2最小;春季“南高北低”型气压场造成PM10污染指数全年最高;大于等于1 mm的降水对空气净化作用效果较小于1 mm的降水显著;春季气旋控制下,5级以上西风可形成中度以上污染,而非气旋控制下,6级以上西风才可形成中度以上污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多氯联苯在水体中迁移转化研究进展
    郭宏伟
    2009 (4):  48-53. 
    摘要 ( 1026 )   PDF(604KB) ( 1149 )  
    多氯联苯(PCBs)的生物毒性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国内外水环境都不同程度的受到PCBs的污染。阐述了多氯联苯(PCBs)的特性及其环境污染现状和污染来源,论述了PCBs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机理以及影响因素,综合介绍国内外PCBs污染的研究方向,并提出我国今后PCBs环境行为研究的热点和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报
    辽宁乡镇天气预报中风和相对湿度及云量的空间插值方法
    陆忠艳,蔡福,刘文明,袁子鹏,陈艳秋,陈明强
    2009 (4):  54-57. 
    摘要 ( 1162 )   PDF(764KB) ( 796 )  
    针对开展乡镇天气预报时对高精度逐日气象要素输入值的需要,以辽宁地区为例, 在乡镇预报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用距离权重反比法作为基本方法,综合考虑海拔高度,建立风向、风速、相对湿度和云量历史资料库。结果表明:风速、相对湿度可由经度和纬度求算权重,然后采用海拔高度订正插值误差最小;风向和云量可由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求算空间距离确定权重插值误差最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Internet的远程视频监控在自动站观测系统中的应用
    王昊,杨雷,张大为,王丽,王政伟,李树岭,王笑笑
    2009 (4):  58-60. 
    摘要 ( 759 )   PDF(590KB) ( 757 )  
    结合远程视频监控技术,通过采用ADSL线路和利用动态IP实名解析及反向视频解码卡进行自动气象站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弥补了自动站在云和能见度等天气现象观测中的不足。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和实景监测中发挥了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报
    辽宁省人口承载力研究
    赵先丽,周广胜,隋兴华,于文颖,李丽光
    2009 (4):  61-65. 
    摘要 ( 772 )   PDF(577KB) ( 641 )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资源能否生产足够的食物供养未来人口的问题受到普遍关注。基于1997—2006年辽宁省10 km×10 km分辨率的气象资料,通过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和农业生产力模型计算了农田、草地和湿地的生产力及其动态。结果表明:近10 a来辽宁省年平均气温呈略下降趋势,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1997—2006年辽宁省植被年平均总净第一性生产力为(农田、草地和湿地)3.63×107 t•yr-1,其中农田、草地和湿地分别为2.18×107 t•yr-1、0.99×107 t•yr-1和0.46×107 t•yr-1。应用人口承载力模型计算出在宽裕型、小康型和富裕型3种消费水平下1997—2006年辽宁省的年平均总人口承载力,分别为2226.9万人、2035.3万人和2015.1万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与卫生防护距离确定技术方法对比研究
    王栋成,王静,曹洁,董旭光,刘焕彬
    2009 (4):  66-72. 
    摘要 ( 1173 )   PDF(543KB) ( 1779 )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等有关规定,对基于SCREEN3模型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技术方法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了现行的卫生防护距离和HJ2.2-2008规定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方法的差异,论述了各行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仍执行的可行性,进一步探讨了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存在的问题与技术解决方案,提出了尽快制定无组织排放源强确定技术方法规范、各行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标准的建议,为环境评价与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