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国际刊号:ISSN 1673-503X
国内刊号:CN 21-1531/P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2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8-10-01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未来20年中国气温变化预估
    赵宗慈,罗勇,江滢,徐影
    2008 (5):  1-5. 
    摘要 ( 1819 )   PDF(572KB) ( 1255 )  

    利用大约40余个气候模式和模式集合,考虑多种人类排放情景,预估到2025年前相对于1961-1990年中国的气温变化。只考虑未来人类排放增加多模式集成预估结果表明,中国年平均气温自2006到2025年的20 a期间将继续变暖0.55 ℃,至2010年年平均气温平均变暖大约为1.08 ℃(平均变暖范围为 0.73-1.54 ℃),至2020年年平均变暖约为1.43 ℃(平均变暖范围为1.10-2.09 ℃),至2025年平均变暖约为1.39 ℃(平均变暖范围为0.94-2.19 ℃)。 对1990-2005年已经出现观测事实的近16 a气候模式预估结果进行检验表明,多模式考虑多种排放情景集成,一致预估出这16 a的明显变暖趋势,但是变暖幅度略低于实际观测值。经检测证实,对2006-2025年中国气温的预估具有一定的可信度。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的预估没有考虑未来的自然变化,只考虑人类排放继续增加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海17940孔晚更新世末期以来菱形海线藻及其变种的古环境研究
    沙龙滨,黄玥,王蕾
    2008 (5):  6-10. 
    摘要 ( 1446 )   PDF(1684KB) ( 694 )  
    通过对1994年南海17940孔硅藻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孔硅藻组合中菱形海线藻及其变种T. nitzschioides var. parva的百分含量比值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通过比对南海17940孔已有温度记录(有孔虫G. rubberδ18O数据、FP-12E表层海水年平均温度),进一步发现菱形海线藻变种(T. nitzschioides var. parva)与原种的比值所反应的温度变化与原有记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中,比值增加反映了古温度的升高;反之则说明气候变冷。因此,该比值可反映出自晚更新世末期以来该地区古温度的变化情况,是较好的古温度指示标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宁中部城市群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的污染特征研究
    马雁军,王江山,王扬锋,刘宁微,洪也
    2008 (5):  11-15. 
    摘要 ( 1511 )   PDF(687KB) ( 947 )  
    利用2006年8月-2007年10月辽宁中部沈阳、鞍山、抚顺和本溪4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PM2.5、PM1及同步气象因子的监测资料,分析了可吸入颗粒物分布特征、污染水平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受区域天气系统的影响,4城市PM10和PM2.5的日平均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具有区域分布特征;PM10超标率冬季为最高;PM2.5日平均浓度占PM10比例夏季和冬季最大;PM10、PM2.5和PM1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PM10与风速、温度呈负相关,PM2.5和PM1与能见度、风速、温度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成正相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61-2005年嫩江流域右岸气候变化及对水资源的影响
    杨丽桃,李喜仓,侯琼
    2008 (5):  16-19. 
    摘要 ( 1520 )   PDF(484KB) ( 1006 )  
    利用累积距平法和气候倾向率对1961-2005年嫩江流域右岸气温、降水量和径流量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嫩江流域右岸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近45 a来嫩江流域右岸气温显著增高,平均以0.52 ℃/10 a的速率上升,而且四季均为上升趋势, 不同季节增温幅度以冬、春、秋、夏季依次递减,1986年以来为气温升高最显著的时段;降水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 1961-1982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1982-1998年处于增加时期,1998年以来降水量又呈现减少趋势。夏季降水量变化趋势与年降水量变化趋势趋于一致, 降水量总趋势是在波动中微弱上升;嫩江流域右岸主要控制站年径流量与年降水量保持同步变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1-2005年中国东北榆树物候变化特征及模拟研究
    李荣平,周广胜,郭春明,孙守军
    2008 (5):  20-24. 
    摘要 ( 1368 )   PDF(498KB) ( 1034 )  
    探讨了1980-2005年中国东北榆树物候的时空变化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近26 a,东北地区13个站点榆树的展叶期和枯黄期变化趋势较大,13个物候时间系列,展叶初期显著提前趋势占54%,枯黄初期显著推后趋势占38%;榆树物候与气温呈显著相关关系:展叶期与3-4月平均气温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平均展叶期的积温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各站点枯黄期与8-9月平均气温关系不显著,整个东北地区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榆树物候与降水、日照关系不显著。以日平均气温最高日为界,枯黄期积温值可分为呈线性关系的两段,从日平均气温最高日开始,连续10 d积温值低于固定值时,植物开始枯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51-2005年内蒙古东部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苏立娟,李喜仓,邓晓东
    2008 (5):  24-28. 
    摘要 ( 1570 )   PDF(430KB) ( 1331 )  
    选取1951-2005年内蒙古东部4盟市4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法分析了内蒙古东部地区气温、降水、风速和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来内蒙古东部地区气温升高,且极端最低温度升高的程度大于极端最高气温升高的程度;呼伦贝尔东部和赤峰西南部降水增加较明显,通辽降水减少最明显;平均风速变小,仅通辽呈风速增大的趋势;日照时数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61-2000年新疆阿拉尔垦区蒸发量的变化特征
    王建勋,胡云喜,朱建雯
    2008 (5):  29-31. 
    摘要 ( 1301 )   PDF(266KB) ( 1041 )  
    利用1961-2000年阿拉尔气象站逐日蒸发皿蒸发量资料,揭示了该区域蒸发量年内、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及其趋势。结果表明:近40 a新疆阿拉尔垦区蒸发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其倾向率为-78.68 mm/10 a,逐月蒸发量均有不同程度减少的趋势,温暖时期蒸发量减少比寒冷时期更加明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理近地层山谷盆地湖陆风及湍流特征分析
    杨智,刘劲松,孙绩华
    2008 (5):  32-37. 
    摘要 ( 1600 )   PDF(848KB) ( 1003 )  
    研究湖陆风特征不仅能够为提高天气气候的预测能力奠定基础,而且对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利用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近地面通量观测系统的2007年3月-2008年5月资料,采用涡动相关法等分析了大理近地层中湖陆风、峡谷风特征及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理地区白天以东风和东南风为主,夜间以西风和西南风为主。进一步对湍流和湍流通量特征分析发现,大理地区白天不稳定层结多于夜间;湍流强度白天强于夜间,并且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减小;湍流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热量交换形式以潜热为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报
    对流参数气候特征在短期预报中的应用
    王立荣,王丽荣,匡顺四,郭卫红
    2008 (5):  38-41. 
    摘要 ( 1652 )   PDF(344KB) ( 1097 )  
    利用对流参数气候特征,可以判断对流天气出现的可能性,进而提高预报时效。以2004年和2005年6-8月石家庄17个地面站观测资料和邢台站高空探测资料为例,计算了对流有效位能(CAPE)、沙氏指数(SI)、K指数(KI)和对流性稳定度指数(IC)等对流参数的气候平均值(气候特征),求取雷暴日和强雷暴日各对流参数的平均值。结果表明:不同的月份与不同强度对流天气的气候特征有明显差别。计算了2006年7月逐日4个时次的对流参数,并分析这些参数和石家庄天气的关系表明:CAPE和SI能够较好的反映出强对流的一些特征;02时和14时加密探空资料弥补了08时和20时时间间隔较长的缺陷,对提高对流天气的短期和短时预报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6-2006年抚顺大风特征分析及预报
    吴春英,孙桂双,张昱,马晓颖
    2008 (5):  42-47. 
    摘要 ( 1682 )   PDF(655KB) ( 1203 )  
    选取1986-2006年抚顺地区3个测站地面自记风资料,探讨抚顺地区大风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近20 a抚顺地区大风有多个高值年和低值年,平均7-8年为1个波段,2002年后大风日数明显减少。春季大风最多,冬季最少。根据环流形势特征,将大风分为两高夹低型、东高西低型、西高东低型和中小尺度型4种天气环流类型。建立了偏南大风、偏北大风和中小尺度型大风的预报指标和预报方法,为大风预报提供依据。选取2001-2006年40次大风观测数据进行预报效果检验,预报正确率为62%,检验效果较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省级公众气象信息服务业务系统
    苗传海,卢娟,张凯,唐亚平,李岚,吴晓宁
    2008 (5):  48-51. 
    摘要 ( 1644 )   PDF(371KB) ( 1342 )  
    为适应公众气象信息服务的需求,提高公众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及时性与准确性,满足政府决策及社会广大专业用户的各类需求,改建和扩充了省级公众气象信息服务业务系统。系统包括 “12121”声讯子系统、手机短信业务子系统、公众气象信息服务分布式大型数据库、公众气象信息产品制作子系统和媒体气象信息业务子系统。分别从系统的设计思路、系统总体结构、各子系统功能及系统在投入使用后取得的效益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市级区域气象观测站信息中心应用系统
    宋仁锋,李震
    2008 (5):  52-54. 
    摘要 ( 1455 )   PDF(342KB) ( 950 )  
    概述了市级区域气象观测站的组网方案和中心站建设方案。介绍了如何选择和使用不同厂家提供的软件及第3方软件,解决区域气象观测站的资料接收、运行监控、资料上传、质量分析、报表打印等方面的业务问题。同时,根据应用服务需要,开发了实时资料显示查询子系统和雨量自动报警子系统,从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市级区域气象观测站信息中心应用系统解决方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城市下垫面空气动力学参数确定方法研究综述
    胡张保,俞炳丰
    2008 (5):  55-60. 
    摘要 ( 1519 )   PDF(352KB) ( 1346 )  
    地表粗糙度和零平面位移是2个重要的空气动力学参数,对于城市下垫面,粗糙元的形态非常复杂,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的非均匀性,如何确定城市下垫面地表粗糙度和零平面位移目前尚无最佳方案。概述了这2个参数适用于城市非均匀下垫面的参数化方法,包括风温观测方法和粗糙元形态学方法。探讨了各自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并且提出,通过数学模型的改进和卫星遥感技术的引入,粗糙元形态学方法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报
    一次鄂西地区暴雨过程中地形敏感性试验研究
    姚昊,潘晓滨,臧增亮
    2008 (5):  61-67. 
    摘要 ( 1698 )   PDF(1309KB) ( 975 )  
    利用WRF模式中提供的不同平滑地形方案对2007年5月30-31日发生在湖北西部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利用WRF模式进行地形高度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地形平滑方案与降水的时空分布有很大的相关性,地形越接近实际地形,降水的时空分布越接近实况;地形高度对降水的强度及落区影响较大,随着山脉地形高度的增加,迎风坡和背风坡的2个降水中心带有远离山脉的趋势,当山脉高度达到一定高度以后,迎风坡和背风坡的两个降水中心带又有靠近山脉的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控制水稻分蘖角度对群体生态特性的影响
    于亚辉,刘郁,陈广红,王绍林,夏明,阕补超,郑英杰,徐正进
    2008 (5):  67-71. 
    摘要 ( 1243 )   PDF(585KB) ( 835 )  
    控制分蘖角度对群体温度、群体相对湿度、群体CO2浓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均会产生一定影响。选用2006年水稻有关研究数据,分析水稻分蘖角度对群体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生育时期群体温度在07:00-19:00处理大于CK。分蘖高峰期到孕穗期CK白天群体相对湿度大于处理,齐穗期到灌浆期处理群体相对湿度大于CK。群体CO2浓度在拔节期和孕穗期均为处理大于CK,其他生育期差异不显著。光合有效辐射垂直分布是处理前期和后期上层截获的光能均小于CK,群体内消光系数小。控制分蘖角度形成了有较高温度、较低湿度、高CO2浓度和适宜光分布的群体,可为获得高产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