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国际刊号:ISSN 1673-503X
国内刊号:CN 21-1531/P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2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0-04-29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淮河下游初夏小时内降水分级与雷达信息特征
    王坚红,孙素琴,苗春生,王群,徐良谋
    2010 (2):  1-6. 
    摘要 ( 770 )   PDF(1174KB) ( 724 )  
    利用淮河下游盐城市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雷达扫描范围内建湖县降水量资料,对2008年6月的6次小时内三等级降水过程进行环流背景和局地雷达信息特征分析,其中对不同等级降水又给出夜雨及午后雨降水日变化分类。在环流背景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对应各级各类降水的多普勒天气雷达降水回波的滤波强度分布特征,以及相应时空的雷达径向风场沿体扫倾斜面的分布结构,归纳出小时内降水量级的动力信息特征。在两类主导性天气尺度环流背景下,局地雷达要素空间分布特征为:同等量级降水,夜间的平均回波强度明显弱于白天;上游补充回波范围指示降水连续性质;上游长而强的回波带支持下一小时短时强降水;沿经建湖的局地雷达倾斜体扫半径剖面, 径向风的风向风速辐合中心的高度越低,辐合层次越宽厚,对应的降水级别越大;在同等降雨量级中,沿倾斜的体扫半径的局地风速强切变,通过上下动量传递和水汽混合,维持着更强的降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ANUSPLIN软件的逐日气象要素插值方法应用与评估
    钱永兰,吕厚荃,张艳红
    2010 (2):  7-15. 
    摘要 ( 1994 )   PDF(2870KB) ( 1849 )  
    气象要素是资源、环境、灾害以及全球变化等领域研究的数据基础,格点化数据在未来研究应用中显得日益重要。本文基于中国境内667个基本和基准地面气象观测站点的基本气象资料,使用ANUSPLIN专用气候插值软件对1961-2006年逐日气温、降水进行插值,并利用未参与插值的全国1667个加密站点对插值结果的准确性进行检验,同时与反向距离权重法和普通克吕格法等插值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利用667个站点使用ANUSPLIN软件进行逐日平均气温插值有92.0%的误差在2.0℃以内,75.0%的误差在1.0℃以内,0.9%的误差在5.0℃以上,平均绝对误差为0.8℃;对逐日降水进行插值,75.0%的误差小于5.0mm,85%的误差小于10.0mm,平均绝对误差为6.4mm,误差大小与降水量呈现出正相关性,对局地强降水的插值效果不好,这可能与参与局部拟合插值的样本数太少有关;同时,夏季的温度插值误差小于冬季,而冬季的降水误差小于夏季。将ANUSPLIN的局部薄盘样条插值结果分别与反向距离权重法和普通克吕格法的插值结果进行对比,显示ANUSPLIN软件的插值误差最小。结果同样表明,适当增加站点数量和提高DEM精度可进一步提高ANUSPLIN软件的插值精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溱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
    周益平,邹菊香,刘寿东,杨婷,凌洋,陈涛
    2010 (2):  16-20. 
    摘要 ( 771 )   PDF(401KB) ( 586 )  
    利用实地调研结果,结合相关文献资料,采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旅行费用法等评估方法,对溱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涵养水源和调蓄洪水、提供动植物栖息地、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和科考旅游等6个效益最为突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指标进行评估。研究表明:溱湖湿地生态系统的总价值为1.15×109元,其中直接使用价值为7.708×108元,间接使用价值为3.62×108元,非使用价值为0.18×108元。其中科考旅游价值所占比重最大,为40.84%,调节气候价值次之,而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仅占1.45%。对溱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服务价值的探讨,可正确认识该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价值,为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决策参考,确保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次飑线过程的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
    孙素琴,苗春生,王坚红,
    2010 (2):  21-26. 
    摘要 ( 1000 )   PDF(2057KB) ( 856 )  
    利用NCAR、NCEP和FSL/NOAA等共同研制的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9年6月3日河南地区发生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利用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资料对该次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成功地再现了高低空环流形势演变及强对流的分布发展特征,高空冷涡后部冷空气南下,近地层较暖,形成了上冷下暖的位势不稳定层结及地面辐合线是这次强对流和飑线天气过程的触发机制。强对流发生时,该地区出现的低空增温增湿、低空急流的爆发及低层急流核向东南快传、高空急流轴稳定在强对流天气发生地上空,对流有效位能积累和释放随时间的演变过程及垂直螺旋度大值中心等都对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北地区气温内插模型及检验方
    许云,龙步菊,潘学标,张佳华
    2010 (2):  27-30. 
    摘要 ( 761 )   PDF(574KB) ( 712 )  
    以1965—1999年河北省逐月平均气温为研究对象,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和IDW(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相结合的方法,将温度插值到河北省整个区域,绘制河北省温度空间分布图,实现河北省年内各月平均气温空间填图;同时,分析了河北省冬季和夏季各月的月平均温度的误差精度。结果表明:插值的结果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R)在12个月均大于0.82,显示插值方法具有较好的模拟精度,可用于气温的空间插值和特征分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次雨夹雪转暴雪天气过程的微物理模拟研究
    王亮,王春明
    2010 (2):  31-39. 
    摘要 ( 880 )   PDF(3251KB) ( 797 )  
    利用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在四重嵌套网格区域内采用Reisner霰方案,对2009年2月12—13日辽宁雨夹雪转暴雪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对云内微物理过程特别是对雨水、雪和霰的源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雨水与雪碰并和雨水与云水碰并是产生雨水的主要微物理过程,并且雨水的增长主要分布在700hPa以下。300hPa—200hPa之间雪的凝华增长、冰晶向雪的自动转化和900hPa以下雨水与雪碰并成雪是雪增长主要的物理过程。冰晶向雪的自动转化对降雪的增长和长时间维持起到了重要作用。列出了此次天气过程降水云系的三层云结构及微物理过程模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吉林省蒲公英物候特征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王冬妮,任红玲,郭巧,郭春明
    2010 (2):  40-44. 
    摘要 ( 743 )   PDF(620KB) ( 863 )  
    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吉林省蒲公英物候期变化进行分析,探讨了蒲公英物候期变化与春季、秋季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自1980年以来,吉林省春、秋季增温显著,且秋季较春季明显;吉林省西部地区展叶期推迟,黄枯期提前,生长季缩短;中部地区基本无变化;东部地区展叶期提前,黄枯期推迟,生长季延长。温度和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均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展叶期变化趋势在地域分布上恰好与春季气温一致,在湿润的东部地区,黄枯变化趋势与秋季气温一致,在干旱的西部地区,枯黄期变化趋势与秋季气温变化相反。探讨了对东西部物候期变化截然相反趋势的原因,并通过线性回归分别建立了各站物候期的温度模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阜新地区干旱发生规律研究
    黄玉贞,张玉龙,王芳
    2010 (2):  45-49. 
    摘要 ( 804 )   PDF(534KB) ( 824 )  
    利用1953—2008年阜新县、彰武县两个气象站的降水量资料,分析阜新地区干旱发生时间、频率,对这一地区干旱发生规律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阜新地区平均年降水量为505mm,就这一降水量而言,基本能够满足大田作物生产对水分的需求,但降水年际变差大、年内分配不均是引发旱灾发生的主要原因;夏季降水集中,占全年降水的67%,多数年份能够保证大田作物生产;秋季常有秋吊发生,而漫长的冬季至春播之前降水较少,春旱最为频发。提出解决春旱的有效途径是高效保蓄夏、秋两季的降水,通过多种措施提高农田水分入渗、蓄水能力,抑制和减少地面蒸发。另外,这一地区年降水量呈现周期性变化,并表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这可能使当地的干旱灾害更频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报
    INFO 2008气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窦以文
    2010 (2):  50-53. 
    摘要 ( 674 )   PDF(934KB) ( 556 )  
    气象信息是奥运会INFO 2008在线内部网络信息系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满足2008年奥运会对气象信息的高时效、高安全、高质量的要求,需要建立一套安全可靠的稳定的网络体系结构,规范的数据流程、数据格式、合理的数据库等内容,从而实现气象信息在奥运比赛场地各终端实时显示气象实况、预报和预警信息。从系统目标、网络结构、软件设计、数据库设计、运行与开发环境等方面介绍了INFO 2008气象信息系统。结果表明:气象部门提供给INFO 2008系统4类气象信息数据(当日及未来6d天气区域预报X20、区域天气警报X21、场馆实况X22、场馆未来3日逐3h预报C49),从时效、数据种类、信息安全等方面都满足了奥运气象服务要求,可为重大气象服务活动气象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实现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象影视资料数字化归档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张广梅马东雷戴思玉林毅邹倩倩
    2010 (2):  54-57. 
    摘要 ( 743 )   PDF(482KB) ( 547 )  
    根据影视资料量大、内容丰富的特点,采用分层式视频资料编目结构,建立气象影视资料数据库,并结合影视素材使用需求,开发了气象影视资料数字化归档管理系统,此系统可以提高气象影视资料的检索速度和影视制作的整体运行效率,并弥补气象影视资料数字化管理的空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雾对我国交通运输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赵慧霞,王维国,李泽椿,王月冬
    2010 (2):  58-62. 
    摘要 ( 827 )   PDF(849KB) ( 1024 )  
    随着我国公路、航空和水运等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雾的不利影响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有效降低雾对交通运输的不利影响,已成为交通管理和气象部门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通过分析雾的发生特点及雾的时空分布特征,针对雾对交通运输的不利影响,提出从加大能见度监测仪设置密度、提高交通气象预报精度、制订严格的高速公路雾天交通运行规定、加强和完善雾天交通预警系统等几个方面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最大程度降低雾对我国交通运输的不利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报
    大气臭氧不同量纲之间的转换
    汪自军,陈圣波,吕航,韩念龙
    2010 (2):  63-67. 
    摘要 ( 1538 )   PDF(585KB) ( 3841 )  
    在不同领域和不同研究目的中,大气臭氧会用数密度、体积混合比、质量浓度和柱量等不同物理量表示。由于这些不同量纲的臭氧量的同时存在,对大气臭氧的使用和相互比较造成混乱和不便。基于气体状态方程,推导了大气臭氧不同量纲之间的转换关系,并提出了臭氧数密度廓线与臭氧柱量廓线的相互转换模型。实际应用表明,IUP(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Physics)气象库提供的数密度和体积混合比转换差异在10%以内,转换精度受温度和气压影响。以激光雷达臭氧数据验证SBUS(Solar Backscatter Ultraviolet Sounder)臭氧数据时发现,最大偏差达20%,且第8、9、11层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利用UGAMP(UK Universities Global Atmospheric Modelling Programme)库中臭氧数据与SCIA-O3 (SCIAMACHY O3) 产品比较发现,15-45km之间平均偏差在10%以内。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纤维滤池在石化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
    田博
    2010 (2):  68-71. 
    摘要 ( 620 )   PDF(804KB) ( 534 )  
    针对华锦集团废水处理及回用工程采用纤维滤池深度处理化工混合废水,使其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研究主要对纤维滤池的原理、设计参数、运行效果等进行实践探讨。运行结果表明,在稳定运行阶段,可实现进水量2100 m3/h。进水化学需氧量(CODcr)平均浓度为50mg/L,悬浮物(SS)浓度为15 mg/L,浊度平均浓度为15 mg/L,处理出水CODcr≤30mg/L、SS≤10mg/L、浊度≤10mg/L。该工艺处理效果稳定,对SS和浊度处理效果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