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雪松,李金龙,张远航,等.北京地区臭氧污染的来源分析[J].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9,39(6):548-559. [2] 梁永贤,尹魁浩,胡泳涛,等.深圳地区臭氧污染来源的敏感性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4,34(6):1390-1396. [3] 安俊琳,王跃思,孙扬.气象因素对北京臭氧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3):944-951. [4] 周秀骥.中国地区大气臭氧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61-65. [5] 马瑞丰,许敬红,严良政.2013—2018年大连中心城区臭氧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22,38(3):75-84. [6] 李顺姬,李红,陈妙,等.气象因素对西安市西南城区大气中臭氧及其前体物的影响[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8,34(4):59-67. [7] 贾小芳,李杨,孙晓晴,等.2022年1月21—24日北京市一次气溶胶污染过程城区站与郊区站污染特征对比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25,41(2):74-80. [8] 岳岩裕,吴翠红,许可,等. 武汉城市圈臭氧污染特征及气象因子影响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1,44(3):16-23. [9] 张云红,许长军,亓青,等.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分析[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9(4):18-22. [10] 吴国雄,段安民,张雪芹,等.青藏高原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及其环境效应 [J]. 自然杂志,2013,35(3):167-171. [11] Ribas A,Penuelas J. Surface ozone mixing ratio increase with altitude in a transect in the Catalan Pyrenees[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6,40(38):7308-7315. [12] 郭松,张晓春. 青海高原大气 O3 及紫外辐射 UV-B 观测结果的初步分析[J]. 科学通报,1994,39(1):50-53. [13] 常炉予,许建明,瞿元昊,等.上海市臭氧污染的大气环流客观分型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9,39(1):169-179. [14] 杨婧,朱海斌,刘建军,等.气象条件对银川市区近地面臭氧质量浓度的影响[J].干旱气象,2021,39(2):302-308. [15] 温玉璞,汤洁,邵志清.瓦里关山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及地表排放影响的研究[J]. 应用气象学报,1997,8(2):129-136. [16] 赵玉成,何发祥,乜虹,等.瓦里关地区气象因子对近地面臭氧浓度影响的分析[J]. 青海环境,2002,12(2):50-53. [17] 金赛花,樊曙先,王自发,等.青海瓦里关地面臭氧浓度的变化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08,28(3):198-202. [18] 顾钧禧. 大气科学辞典[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192. [19] 孙玮,何杰,唐海涛.环境空气中臭氧质量浓度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以银川市为例[J].宁夏工程技术,2017,16(2):133-137. [20] 马文静. 西安主城区近地面大气中臭氧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21] 赵占红,马鸿青,丁峥臻,等.太行山焚风对保定地区温度的影响[J].山西科技,2016,31(5):88-91. [22] 王楚迪,节龙飞,李苗苗,等. 我国夏季不同类型植被BVOCs排放观测与模拟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2022,35(6):1341-1350. [23] 耿福海,刘琼,陈勇航.近地面臭氧研究进展[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2,6(6):8-14. [24] 丁裕国,江志红. 极端气候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17-19. [25] 仇永炎.中期天气预报[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272-274. [26] 赵玲,李树岭,王付华,等.大兴安岭地区2000年夏季高温天气特征及成因分析[J]. 黑龙江气象,2001,(4):3-5. [27] 毕慕莹,丁一汇. 1980年夏季华北干旱时期东亚阻塞形势的位涡分析[J] . 应用气象学报,1990,3(2) :145-155. [28] 戴升,李林,刘彩红,等. 青海夏季干旱特征及其预测模型研究[J]. 冰川冻土,2012,34(6):1433-1440. |